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決戰關頭。5月,納粹德國滅亡。在東方,日本帝國主義還在垂死掙扎。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登陸菲律賓中部米沙鄢群島後,開始反攻呂宋島。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變後,日軍迅速攻佔菲律賓群島,駐菲美軍全線潰敗,總司令麥克阿瑟僅以身免。基于此前教訓,美軍反攻甚為謹慎。在馬尼拉攻城戰中,打前鋒者大都為游擊隊,其中就包括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華支)。這支僅有700餘人的華僑抗日隊伍,已經進行了三年多艱苦卓絕的鬥爭,此刻充當了解放馬尼拉的先頭部隊。由于熟悉敵情和地形,成為美軍的嚮導和先鋒,在戰鬥中插入敵人心臟,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擔負起保護市區和解救民眾的重大責任。父親隨其所屬的華支第三大隊,參加了解放馬尼拉戰鬥的整個過程。
解放馬尼拉的戰鬥是自北向南展開的。1945年2月3日,華支第二、三大隊配合美軍登陸呂宋島凌牙鄢灣的先頭部隊,進抵馬尼拉市北郊。4日,華支健兒首當鋒鏑衝殺進市區。5日,華支浩浩蕩蕩的進軍猶如入城式,接受了包括華僑在內的市民的夾道歡迎。然而,解放馬尼拉的戰鬥遠未結束。日寇雖節節敗退,卻仍在巴石河以南的市區負隅頑抗,同時一邊退卻一邊縱火劫掠,日寇殘敵則化整為零到處襲擾,使馬尼拉籠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當時華支的主要任務是向美軍提供情報、肅清殘敵、救火護僑等。父親在其寫于1955年的《自傳》中這樣描述:“此時,我們華支隊員就幫助婦孺撤退,佔領市區北部各公立學校、戲院來收容難民;在市內肅清殘敵,搜捕放火敵人;撲救剎拉薩街和仙彬難洛街一帶的火災;維持華僑僅存的仙下其厘商業街的秩序,防止搶劫。5日晚上,我們第一排還生俘了三個日本兵……”我于1992--1993年訪菲期間,在搜集華僑口述資料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聽到受訪者于戰火中的馬尼拉街頭的親眼所見,有的看到華支戰士赤腳持槍立于王彬南橋,防止敵人炸橋;有的看到華支戰士在王彬街上巡邏,維持秩序。有的親友還在執勤的華支戰士當中瞥見了父親的身影……凡此種種,皆可成為歷史的佐證。
當然,在微觀細節背後還有一個宏觀全局,它們由當時華僑抗日運動的領導層在日後的敘述和回憶中所披露。例如,在樑上苑、蔡建華合著的《華支回憶錄》一書中說,進入馬尼拉北部市區的美軍,無從知曉尚未解放的南部市區之日軍兵力與佈署,正是華支向他們提供了準確的情報,為美軍的下一步進攻指明了方向。再者,美軍的慣用手法是在試探性進攻後撤回部隊,然後炮轟已撤離的地區。華支在獲悉美軍即將炮轟市區的某些地段後,緊急將相關區域的市民(包括唐人街的僑眾)撤離出來,避免了重大的損失。這些情況,在父親的《自傳》中也曾提及。
除了提供情報外,華支還殲滅、招降了眾多殘餘日軍,並將佔領的數座敵人軍火庫交給美軍,因此贏得了美軍的讚揚和信任。經過月餘的反覆較量,馬尼拉戰役終于結束。為了讓華支繼續南下殲敵,美軍開始裝備和訓練華支戰士。父親在《自傳》中說,他所在的華支第三大隊接受了美軍第11空降師第457炮兵團的訓練,“我擔任前哨五零型重機關鎗實習射擊手”。一些慕名而來的美軍隨軍記者來到華支營地,採訪它的戰績,還拍攝華支戰士的英姿,加以報道。多年前在菲律賓的姑媽送了一張父親1945年在馬尼拉前線的戎裝照片給我(圖1),背景是一座被戰爭損毀的樓房。另有一張照片是一個班的十位華支戰士,半蹲在迫擊炮旁的班長正是剛升任此職的父親(圖2)。作為一名入伍兩年多的十九歲的年輕戰士,父親以及他的戰友們,被定格在歷史的瞬間,從而真實地再現了八十年前那場反法西斯戰爭的烽煙場景。
(2025年7月2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