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7月15日文章,原题:精英高校为申请者找到一种新的虚假美德 在我申请大学前,私立学校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这一届学生,美国最高法院即将禁止教育“平权法案”。然而其中有一个漏洞:尽管法院不再允许高校根据申请者的种族背景来进行筛选,但学校仍然可以通过询问来间接获得信息。我的指导老师称其为“身份问题”。我和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背景编排更有趣的故事。
根据招生官调整答案
去年春天,为了转学,我以大学新生的身份又经历了一轮申请流程。这次我遇到一个新问题:“请讲述一次你参与过的激烈辩论,你是如何找到你们之间的共同点的?”
这个问题被称为“分歧问题”。自2024年春季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申请者回答这类问题。私人招生顾问卡罗琳·科佩尔曼称,这类问题为大学申请文书中的“新锐”问题,且似乎会加剧本就高度挑剔的大学录取不平等现象。
问题在于,就像申请流程的大部分环节一样,“分歧问题”并非以真诚展示自我为设计原则。如今的学生们在绞尽脑汁撰写所谓的“理想文书”——既引人入胜,又不越雷池。达特茅斯学院前招生助理主任乔伊·贾格-海曼说:“整个申请体制的设定本身就非常吹毛求疵。”
简而言之,或许展示一个人能巧妙应对争议话题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要平衡和保持谦逊,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太过“政治正确”。但是你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犯下致命错误。此外,也许应该根据申请学校的地理位置来调整答案,例如美国南方学校的招生官可能更喜欢听到保守派的轶事。
很容易投机取巧
高校申请行业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最好完全避开政治话题。科佩尔曼说,“我强烈建议避开任何可能让招生官感到不适的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贾格-海曼则建议学生选择一个对他们来说有点意义但不太可能引发争议的话题,比如课外活动是否浪费时间等。
今年秋季,包括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招生官开始接受网课平台的“对话作品集”。在该视频集中,高中生与同学、导师一同使用远程视频会议,在同理心、好奇心或善良等特质上互相评分。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对于任何面试问题,学生们都很容易找到“破解”方式。比如针对“分歧问题”,学生们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学习如何“表演真诚”。但与其让学生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不如让他们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
部分学校恢复标准化考试
除了招生文件之外,美国高等院校应该重新对哲学、历史和政治等学科投入心思,这些学科教会人们如何在分歧中推理思辨,能够培养真正准备好参与重大议题的学生。
最重要的是,学校需要设置更好同时也更简短的开放式招生标准条文。在英国,大多数主要大学修改了招生题目,因为研究表明某些题目可能阻碍了低收入申请者进入理想院校。许多学校已经恢复了标准化考试作为招生流程的一部分。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认为,对于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孩子们来说,标准化考试是相对最公平的竞争赛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美国的大学一向对政治议题异常敏感,未能将这种公平逻辑扩展到招生流程的其他环节。只要这一点持续存在,学生们就不得不一直“调整自己的答案”。有些人会寻求导师和咨询师的帮助,他们深谙大学的需求,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押对题”。(作者亚历克斯·布隆齐尼-文德,白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