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史海回眸】中国首个自建独立展馆惊艳1878世博会
2025-7-18 06:57
环球报
831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近日迎来中国国家馆日,中国馆外立面的竹简书法充满东方古韵,馆内展品尽显高科技元素,参观者无不沉醉其中。历史上,中国馆的口碑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多世纪前,世博会的首个独立中国馆是由西方汉学家建造的,十几年后迎来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中国馆。此后,中国馆的建筑越来越气派,展品越来越丰富,威风的木制牌楼、被争相抢购的中式月床,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文明的魅力。

卡罗花了半法郎参观

首届世博会1851年在伦敦举行,当时已有陈列中国产品的专用展台,但这些展品都是中国商人以私人名义送来参展的。1862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依然有中国商人自发参加,并且留下世博会中国展台的照片。1866年筹备巴黎世博会时,法国政府向中国政府发出了正式邀请,但满清朝廷无意组织中国工匠和产品出海参展。当时西方掀起一股东方艺术风潮,欧洲人对中国元素趋之若鹜,于是法国展方决定聘请汉学家德理文侯爵筹建一个独立的中国馆。

1867年世博会的会场位于巴黎战神广场,由中央的主展厅和环绕主展厅的“万国园”组成。中国馆位于展会入园的大门口处,是“万国园”的头面展馆,其设计借鉴了中国皇家园林风格。

1867年的中国馆整体被圆形木墙包围,入口处高搭一座中式木牌楼,牌楼中间用法文写着“中国展馆”,下方小字标着“花园与博物馆”“茶叶零售”,牌楼两侧则分别写着“咖啡馆与餐厅”和“晚间剧院”。展馆院内有三座主要建筑,中间是一座双层大茶楼,茶楼右侧有一座方形宝塔,宝塔与茶楼二楼由中式楼梯相连。茶楼后面设了一座戏台,参观者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剧目。《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罗曾记录自己到1867年中国馆参观的经历,他被馆内的“音乐”吸引,花了半法郎进去参观,参观后感叹这半法郎花得物超所值。

中国馆内部被精心布置,展品丰富,包括中国的丝绸、茶叶,以及精美的官窑瓷器,策展方还从福建请来3个中国女孩在茶楼里斟茶唱曲。在当时的法国甚至欧洲,中国人很少见,这3个女孩为中国馆引来大量的人流和关注。展会结束后,中国馆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馆内的小宝塔被一个法国贵族买下用于装饰自家花园。

宁波木匠作品获奖章

1867年世博会中国馆的成功极大激励了清朝的海关官员。当1872年清朝政府又一次拒绝奥地利发出的维也纳世博会的邀请时,时任总税务司赫德决定以中国海关的名义派出代表团参展。由于筹备时间和预算有限,在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上,中国代表团只在主场馆设立了展位,没有建独立的展馆。不过,中国的展品仍然获得了主办方的高度认可,宁波木匠孙信耕制作的木制家具荣获展会颁发的优异奖章。

1876年,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派遣宁波海关副税务司李圭率团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孙信耕带着7名同乡木匠随团出海,他们承担了中国展台的搭建和陈设任务。有了宁波工匠的参与,这一次的世博会中国展台向西方观众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式技艺和美学。由于参会路途遥远、筹划时间仓促,费城世博会开幕时中国展台的搭建尚未完工,但来中国展台参观的观众却并不失望,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观众都为能近距离观摩中国工匠工作、欣赏中式建筑技法感到兴奋。

费城世博会的中国展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入口处的木制大牌楼,牌楼上高悬“大清国”匾额。此次中国的参展团队不仅携带了精美的漆器和官窑瓷器,还展示了大量的中国木工艺品。孙信耕提供了90多件中西风格木雕家具,包括床架、落地屏风、壁炉防火屏、桌椅、茶几、衣柜、边柜、展示柜、木匣等,其中的牙雕装饰床架、法式床架、中式月床被美国当地收藏家争相抢购。

牌楼成为“常驻元素”

1876年世博会的成功引起洋务派官员盛宣怀的关注,1877年,盛宣怀计划参与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并为此成立“大清特派办理法国竞赛公会事务司”。盛宣怀的介入为中国参展团带来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支持,也使得中国人在世博会自主设计和建设中国馆成为可能。

1878年,以孙信耕为首的20多名宁波木匠被中国政府派到巴黎,建设世博会中国馆。馆区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木制建筑,其主要结构都提前在宁波完成加工,随船运抵后被孙信耕的团队用数月时间快速组装。中国工匠“高效、灵巧且安静”的工作方式受到法国公众和媒体的广泛称赞。

1878年的中国馆包含一正两厢房间及三座商亭,庭院中间的一座八角凉亭供参观者休憩。展厅外围设有一座名为“西辕门”的大红木制牌楼,展厅正门设有一座稍小的简易牌楼,上书“中国公馆”四个大字,牌楼两侧竖有红色旗杆,十分威风。前来参观的各国观众都为中式牌楼的非凡气派惊叹,此后牌楼也成为世博会中国馆内的“常驻元素”。

展会结束后,中国政府决定将这座可拆卸的展馆赠予法国以示友睦。

1904年中国馆,“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

1878年之后,中国馆成为历届世博会的焦点,每一次都吸引大量目光。据统计,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60%的参观者因想去中国馆而渡河前往位于右岸的“外国展区”。由于参观人数过多,这届世博会闭幕时中国馆多处出现踩踏损坏。

1902年美国政府筹备圣路易斯世博会时,邀请慈禧太后借参会访问美国。慈禧太后虽然以年迈为由谢绝,但同意派遣贝子溥伦作为其代表前往美国参会。溥伦赴美标志着清朝第一次组织国家代表团参加世博会,清廷为此特拨款约80万两白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造和布置中国馆。

1904年世博会的中国馆模仿溥伦的府邸建造,由五间正厅、四间侧厅以及多座亭台组成,其建筑规模宏大、内部结构曲折,被展会观众们亲切地称为“中国村”。由于预算充足,此次建造的中国馆可谓极尽工巧,不仅建筑材料精雕细琢,代表团还精心设计了戏院、茶楼、餐馆等配套区域。最受欢迎的展区是溥伦的客厅和卧室,里面的陈设都是贝子府提供的原物,其精美的家具、瓷器、书画令西方观众沉醉不已。“中国村”被西方媒体誉为“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

但美中不足的是,此次中国馆的展品由海关洋员筹备,他们竟然布置了与吸食鸦片和女性缠足相关的展厅,这极大刺激了追求文明进步的参展华商。回国后,华商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停止洋员包揽办理世博会中国馆事务,并制定明确的参会规则。1905年,清廷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结束了海关洋员代理参会的历史。此后数年,虽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无力再资助建设华丽的中国馆,但中国出海参展商品的质量大为提升。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中国馆再次大放异彩。1915年的中国馆继承了1904年的设计风格,以北方宫殿方正的布局为骨架,但展厅布置不再侧重于满足西方人对东方风韵的猎奇心理,里面布满各类产品的推介销售摊位。为了鼓励国内各行各业的优秀产品踊跃出海,中国政府还特意颁布了《奖励章程》,对参会获奖产品许以奖金。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斩获的奖章数量列所有参展国之首。1915年世博会中国馆见证了中国参会宗旨由“友睦”向“商展”的转变。此后,推介优秀产品出海成为中国参加世博会的亮点。

中国馆这种“产品推介”的办展模式一直持续到1992年,在这一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上,中国馆再次选择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场馆入口处名为“中华门”的大红牌楼高高竖起,展厅内部以“华夏文明”为主题,展示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发的成就,各国观众纷纷赞叹。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馆被评为唯一的五星级展馆,自此,文明与产业并重成为世博会中国馆的新展览理念,也凸显出中国人更多的文化自信。(作者刘清源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