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后亮相中国,穿唐装、中文演讲……
近日,总台《面对面》栏目独家专访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他坦言,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市场”。采访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多位“中国的杰出朋友”。
“中国供应链体系数一数二
堪称世界级的奇迹”
7月16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启幕,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1家企业和机构齐聚一堂。首次参会的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讲。
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大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承受重重压力,本届链博会的主题“链接世界、共创未来”,表达的正是在不确定性中实现共赢的愿景。
谈及全球供应链,黄仁勋表示,“中国运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供应链体系,它的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制造商的产品类型、技术含量,参与建设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数量,都堪称世界级的奇迹。”中国还为全球其他供应链提供设备、控制系统和零部件,说明中国不仅自己做供应链,还研发技术和产品帮别人做供应链。
黄仁勋介绍,供应链是把全球各地公司、各个国家的看家本领都整合起来。这样一来,最终产品的质量比任何企业单打独斗做出来的都要好。美国不可能独自生产所有产品,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本届链博会,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数量之首。其中,首次参加链博会的英伟达带来了多款人工智能领域的解决方案,包括机器人仿真、数字孪生、大数据学习等。
英伟达安排了超过100名技术人员为来访者提供服务,而黄仁勋本人则是今年第三次到访中国。黄仁勋表示,在中国感到非常受欢迎,真心相信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非常欢迎并重视自己。
黄仁勋力赞中国AI市场
“对中国创新能力充满信心”
就在此次来华之前,英伟达总市值在7月9日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公司。在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前一天,黄仁勋公开宣布美国已批准H20芯片可以销往中国。
H20芯片是英伟达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AI加速器,算力和性能与H100相比有缩减,适用于垂类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但无法满足万亿级大模型训练的需求。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在今年4月对H20出口中国下达了禁令,当时英伟达股价一度大跌近7%。
有人说H20没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有人担忧这可能会阻碍国内创新,对此黄仁勋分析道:“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当然我相信英伟达能做出重要贡献。”
记者提出假设,如果英伟达能根据中国市场实际需求,供应最新、最高端的芯片,谁会吃亏,谁会受益?
对此,黄仁勋回应:“如果没有各种限制和挑战,创新和发明往往就不会出现。深度求索的R1、阿里巴巴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这些架构都是真正的创新,而这些创新常常诞生于受限的环境中,有压力才会迸发绝妙创意。最近这两三年,中国AI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与世界其他地方非常不同,这让我无比钦佩。”
黄仁勋尤其提到,不得不佩服深度求索(DeepSeek)这家公司的惊人创新能力,他们研发的R1模型是真正的创新。它重新设计了AI模型的很多运行方式,让它们能充分发挥H20架构的优势,这种做法非常有创意。所以尽管深度求索(DeepSeek)是基于H20构建的,但他们依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这也说明研究人员和开发者们完全能够根据不同技术层面的特点进行调整。
黄仁勋:我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充满乐观和信心,不管手头有什么资源都能适应。H20虽然不是英伟达最顶尖的产品,但能力依然非常出色。
黄仁勋今年5月曾表示,芯片限制措施已导致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几乎减半。他在多个场合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次呼吁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让美国企业能公平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黄仁勋说,中国不是众多市场中的一个,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活力、创新能力、发展势头,以及产业的发展速度,都是绝无仅有的。
黄仁勋提到,这次到北京见了雷军,从小米创立之初就开始与雷军合作了,他们一起做过手机,现在正在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项目。
黄仁勋表示,所有供应商都需要客户,而中国这个市场非常独特,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参与中国市场的意外后果和长期影响,虽然难以预测,但他怀疑结果不会乐观。
“华为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
对手不是敌人”
英伟达的诞生,源于黄仁勋抓住了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一波机遇。
黄仁勋1963年出生在中国台湾,5岁随家人搬到泰国生活,10岁时离开泰国来到美国,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创立英伟达公司。1999年,英伟达发明GPU,让实时可编程着色技术成为可能,这一技术也定义了现代计算机图形及后来革命性的并行计算。
在英伟达推动GPU大规模并行计算普及之前,主流计算架构主要依赖以CPU为基础的串行计算模式。当时也曾有不少企业尝试开发并行计算架构,但都失败了,初创的英伟达坚持把重心放在并行计算领域,最终,GPU成了英伟达的立业之基。
如今,英伟达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AI公司之一,但AI技术的发展同时引发激烈的竞争。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统计,自2023年至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国产算力占比从14%激增到34.6%,这个数据显示的是中国进口芯片受到限制后,市场发生的变化。
黄仁勋介绍,如果英伟达公司不在这里,会有其他中国创新者、芯片公司为这个市场服务,很多云服务提供商也会自研芯片,中国也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比如华为公司,他说:“华为不仅极具创新力,它还是一家规模和实力非凡的公司,是一家拥有强大芯片设计能力、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公司。”
黄仁勋坦言,中国的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如果英伟达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华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与赞赏,这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只要他们决定专注并投入的领域,就一定能做好。从企业哲学、企业文化、挺过的难关、取得的成就和构建的事业来看,除了“非凡”这个词,找不到其他评价,他们的成就值得钦佩。
当谈及英伟达是将华为当作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的问题时,黄仁勋说:“这家公司依然极具竞争力,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手不是敌人。世界很大,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竞争很多年,但我对他们的感情是钦佩、尊重,并且充满竞争意识。”
“将AI、软件和机械系统融合
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自然的能力”
7月17日,链博会的一场“炉边谈话”中,黄仁勋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院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话题从“图形处理器GPU”延伸到了“超级智能”、开源模型乃至AI与生物工程的融合。他们一同回顾人工智能的演进轨迹,也大胆展望下一次科技浪潮的源头。
黄仁勋曾说过所有会动的东西未来都可能机器人化,而现在已经实现了。
黄仁勋:我们看到中国遍地都是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这里的发展速度比任何地方都要快,小鹏、理想、蔚来、小米、比亚迪都有这项技术。所以将人工智能、软件和机械系统融合的能力,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自然的能力,这对中国来说是个非凡的机遇。
近年来,英伟达持续扩大在华研发投入,分别在上海和北京设立AI创新中心,并与多家中国企业保持深度合作。据黄仁勋透露,英伟达在华员工规模已接近4000人,涵盖研发、销售、技术支持等多个领域。
从一家在游戏玩家中享有盛誉的显卡公司,到如今定义AI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引领者,转型路上,英伟达曾经有两次濒临破产。无论芯片还是AI,技术迭代的速度都极为迅猛,黄仁勋自称无法松懈也不敢松懈。
在英伟达的会议上,黄仁勋常以一句警示作为开场白:“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工作中,他的严厉作风已成为鲜明特质,他坚信失败需要公开面对,因此会在公开场合指出具体错误,让团队共同引以为戒。然而生活中的他展现截然不同的一面,充满激情、活力四射、幽默风趣,几乎从不显露工作中的严厉。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他计划持续工作到80岁,甚至更长远。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面对面》
记者丨董倩
摄像丨王忠仁 王扬 高忠 陈朋
中国贸促会协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