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 历史文件仍在拷问现实
2025-7-26 08:00
环球报
462

1945年7月26日,当二战的硝烟仍在东方战场弥漫,德国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宫见证了一个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时刻。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为日本军国主义敲响丧钟,也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石。

80年后,《波茨坦公告》的初衷是否被遗忘?日本社会又对此有何认知?这份历史文件,仍在拷问现实。

德国:历史与法理的见证

总台记者 康玉斌:这里是位于德国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宫。1945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举世瞩目的波茨坦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后,美、英、苏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战后安排。虽然中国未直接参会,但美英事先征得中国同意,于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负责人 马蒂亚斯·西米希:一开始他们选择了柏林,但柏林城内的破坏如此严重,以至于他们找不到一个地方来让反希特勒联盟的代表们举行如此盛大的会议。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稍远的地方,波茨坦离柏林很近。

总台记者 康玉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波茨坦会议的主会议厅。可以看到,时隔80年,这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陈设。

《波茨坦公告》明确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限定其主权范围,并重申必须实施《开罗宣言》。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也加入公告,使其成为四国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负责人 马蒂亚斯·西米希:《波茨坦公告》中提到了《开罗宣言》,这是公告的第八条。《开罗宣言》于1943年发布,其中提到日本须归还其在二战前或二战期间占领的所有领土。例如,台湾应归还中国,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中也接受了这些宣言。所以在我看来,这是具有约束力的。

总台记者 康玉斌:我们知道,《波茨坦公告》一共13条,文字简短却分量极重,它不仅是同盟国对法西斯侵略的严正控诉,也凝结了中国长期抗战所赢得的国际尊重与话语权。

德国波茨坦大学荣誉教授 埃卡特·克莱因:《波茨坦公告》与《联合国宪章》都明确,侵略者非法侵占的领土最终必须归还。我认为,这仍然是《波茨坦公告》传递的核心信息,侵略行为终将受到惩罚。

总台记者 康玉斌:《波茨坦公告》不仅宣告了法西斯战争的终结,更为战后和平秩序奠定了基石。8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提醒着我们,正视历史,是对未来最深沉的守护。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和平不再失守。

美国:从制定公告到冷战转向

《波茨坦公告》的中文手抄本收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其英文抄本据称收藏于美国。那么,80年后,当年那份英文版原件是否还静静尘封在档案馆中,仍在等待人们重新审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美国国家档案馆,寻找那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记忆。

央视记者 许弢:这里是美国国家档案馆,存放着许多与二战结束相关的历史文件,见证了战后秩序的建立。今天我们来寻找一份为构建二战后国际秩序,确立亚洲和平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文件。

央视记者 许弢:早上好,我想查阅《波茨坦公告》原件。您能帮我查找一下吗?

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它确实存在,归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它应该在我们位于马里兰州学院公园的分馆,所以我们可能不会在这里存放它,因为二战期间的文档都在那里保存,你可以给他们发邮件。

按照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指导,我们联系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在马里兰州的分馆。但那边工作人员发来的邮件有关《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只有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的投降书,并没有《公告》原件。在网上的《美国外交政策文件集》中,我们查询到了被收录到其中的《波茨坦公告》的文本内容,它规定了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战后归还侵略领土等基本义务,明确写道:美、中、英三国共同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 亚历克西斯·杜登:如果没有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从1931年9月到1945年夏天,十多年,那么美军、英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荷兰和法国军队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面对一个完全不同,更具战斗力的日本军队。中国在削弱日本军事力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公告中已明确要求日本必须归还所有侵略领土、彻底驱逐军国主义势力,并郑重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但随着冷战的降临,美国对公告精神作出了新的解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 亚历克西斯·杜登:《波茨坦公告》指出,那些误导日本走向战争的“邪恶分子”将被作为战犯予以惩处。但1949年初,美国推行了所谓的“逆转路线”,底特律银行家约瑟夫·道奇受命调整日本的货币政策和工业政策。在这一节点,甚至一些已被定罪的战犯也被释放。

1951年,美国主导签署《旧金山和约》,名义上终结了与日本的战争状态,然而绝大多数亚洲受害国家却被排除在签约之外。就在同一天,《美日安保条约》签署。

央视记者 许弢:就像美国国家档案馆前的雕塑上写的那样,“历史的遗产是社会进步的种子”,美国从“彻底清算”到“妥协放任”的转变,让人不禁会问,《波茨坦公告》的初衷是否被遗忘?历史文件,仍在拷问现实。

日本:历史认知的困境与现实挑战

80年后的今天,《波茨坦公告》这份文件在日本社会的认知中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面貌——有人选择回避,有人试图否认,也有人仍在坚持反思。这种分裂的历史观,不仅影响着日本对战争责任的认知,也在不断拷问着这个国家与亚洲邻国乃至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总台记者 何欣蕾:在东京涩谷的街头,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我们随机采访了数十位日本民众,询问他们对《波茨坦公告》及二战历史的看法。得到的回答耐人寻味。

日本民众: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了中国,可能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但是我认为日本已经认真做了反省。

日本民众:(《波茨坦公告》)过去在学校里学过,但内容不大记得了,虽然很重要。

日本民众:(《波茨坦公告》)内容的确不记得了,应该教给学生,过去发生了什么。

总台记者 何欣蕾:这些声音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复杂心态——在官方长期淡化历史教育的背景下,民众对战争责任的认知呈现出模糊化、碎片化的特征。一方面,部分人承认日本的战争罪行,但又对“永无止境的反省”感到疲惫;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历史的了解严重不足,甚至对《波茨坦公告》这一决定日本战后命运的关键文件知之甚少。

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 纐缬厚:比起《波茨坦公告》日本更重视“终战诏书”并向国民传达这样一种印象,也就是这场战争并非失败而只是结束了而已。《波茨坦公告》中明确写出了日本战败的原因及战败后应承担的义务,但日本并没有让国民充分理解这些内容。这可能是日本政府或是作为占领军核心的美国,为了战后管理日本所作出的某种“自然结果”。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从国际法角度看,日本对公告的接受使其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构成了战后东亚秩序的基础。

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 纐缬厚:《波茨坦公告》的最大要点正是确保日本军国主义不再复活。然而遗憾的是,靖国神社依然保留,而且所谓的战犯虽然确实曾被解除公职,但大多在两三年内就恢复了原职,再次掌握权力。也就是说,战后清算极为不彻底,许多日本人通过参拜靖国神社,逐渐美化、肯定那场战争。很明显,这与《波茨坦公告》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不符。

总台记者 何欣蕾:八十年过去,《波茨坦公告》的诸多条款仍待落实,日本历史教育依然失衡、右翼势力抬头、日本修宪扩军动向引发邻国警惕。正如日本的有识之士们所说的,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国家,很难真正走向未来。《波茨坦公告》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照进现实的明镜。它仍在拷问着日本:何时才能完成这场迟到的历史课?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