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何时归回,一直是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中国时政评论家周成洋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要想实现中国文物的回归,还是需要依靠政治、外交、司法渠道去实现。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在中英关系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中英关系要想实现真正的深入深度深刻友好发展,就不得不解决返还中国文物这一实质性问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至少有164万件,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目前,该馆珍藏着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精致瓷器,再到明清时期璀璨的金玉珍品,无不囊括其中,约有2000件长期展示。所谓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唐摹本《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元代大维德花瓶。这些珍藏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物,背后大多都隐藏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在昔日英国趁火打劫、劫掠或盗取的过程中,它们被迫离开了故土。
为追回流失文物,中国政府和民间一直在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国民间多次发出“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吁。中国的富商企业家也一直积极地让散落在外的中华文化瑰宝回归祖国。然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归还。1963年英国议会还修订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
在2023年8月大英博物馆因曝出丢失约2000件馆藏珍品丑闻而陷入信誉危机后,其保护文物安全的能力备受质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再次呼吁英方归还文物。《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只要英国不能证明哪一件藏品来自合法、干净的渠道,那么这件藏品的母国就有权利去追索”,并正式要求大英博物馆把所有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地归还中国,不要再采取抵触、拖延和敷衍态度。
当时,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也爆火网络。该剧以拟人的方式讲述了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少女,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文物归家”的主题引发中国网友极大共鸣。
实际上,近年来,希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十几个国家也都有要求伦敦归还从其领土上拿走的文物。通常英国当局会拒绝或故意拖延该要求,但偶尔也会出于政治目的表示愿意作出让步。
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多达800万件海量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来自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且相当部分是通过非正当渠道得来。比如,印度摆脱英国殖民之后,一直呼吁英国归还那颗著名的“光之山”钻石。多年前,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断然拒绝,还说,“一旦你对一个国家说好的,马上你就会发现大英博物馆要变空了”。但这反而证明,大英博物馆多数珍贵藏品并非是英国的。
周成洋认为,《大英博物馆法》以及中英当下关系紧张是阻碍中国文物回归的关键因素。
他指出,大英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2.3万件,是西方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馆藏,长期展览的有2000余件,多数为近代殖民掠夺所得。虽然中国民间一直都有要求英国博物馆归还中国文物的声音,但是依据英国于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除非满足特定的极少数条件,否则大英博物馆无法归还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大英博物馆不得私自对外返还它所收藏的文物,该条规定为流失文物的回归设置了法律障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文物追索能力在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还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
2020年,中国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彰显了中国政府打击文物走私、追索流失文物的坚定意志。2023年3月至6月,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中国,并在北京圆明园展出。同年10月25日,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接收澳方向中国返还的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一件古生物化石。2024年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同年6月,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接收阿根廷向中国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中国追回流失文物的努力在不断继续。
周成洋指出,文物承载的文化根脉,事关中国文化的弘扬发展,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曾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