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近日突然宣布多项外资限制新政,引发中资企业强烈关注。新政策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生效,其中最受冲击的莫过于土地所有权限制与股权比例调整两项核心条款。多年来依靠BOI政策“买地+独资控股”的中资企业模式,正面临重大变局!
根据BOI公布的新规,以下两类行业将受到不同程度限制:
• A类行业(如金属制品、包装、建材等):将全面取消外资企业获得土地所有权的资格,今后只能以“租赁”形式进行生产基地运营。
• B类行业(如包袋、家具、印刷品等):将强制要求泰国籍自然人或法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彻底打破中资100%控股模式。
虽然BOI保留了部分“豁免”通道,但要求极为严苛,几乎“形同虚设”。
这一轮政策调整并非孤立。自2024年以来,泰国当局已多次对外资企业“亮剑”:
• 频繁突查外资超市与仓库;
• 今年3月查封部分外国钢铁厂;
• 6月要求中国哪吒退还高达20亿泰铢补贴;
• 7月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对部分转口贸易企业撤销补贴;
• 并自5月起暂停对产能过剩或受外部贸易限制行业(如电池、废料回收、下游钢铁等)的BOI支持。
此外,泰国还加大对“洗原产地证”行为的打击,要求原材料必须在泰国实现充分转化,禁止借壳贴标混入全球供应链。
对于中资企业来说,当前唯一可争取的,是8月31日前的“窗口期”:
• A类项目仍有可能申请获得土地所有权;
• B类项目无需满足51%泰资持股条件,仍可按原本控股结构操作。
但需注意的是,即便在窗口期内提交申请,若后续资料未按时补齐,也将导致BOI资格自动作废,失去唯一豁免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泰国此轮政策收紧,实则是向外资释放一个强烈信号:“不能再靠挂名办厂、空壳套利吃红利,必须真正落地、为泰国创造就业与产值。”
面对泰国从“欢迎中资”向“挑剔中资”转向,中企出海东南亚的“红利时代”或许正走向终章。下一步该何去何从?窗口期争分夺秒才是真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