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 伯乐编辑】
一张合法的签证,能否掩盖一场跨国犯罪?
近期,泰国清迈警方突袭别墅区,查获14名持“学生签证”的中国公民,运营跨国诈骗平台,受害人超10万,涉案金额高达5亿泰铢。
这些人全部“合法居留”,身份是“在读学生”。
签证制度,正被有组织的灰产团伙系统性利用。
签证在“漂白”,制度在“破防”
原本用于促进教育与交流的签证,如今却成了灰产入境泰国的“合法通道”。
学生签、志工签等长期签证因门槛低、监管松,长期处于灰色使用状态。
部分私立院校与寺庙大学已沦为“签证工厂”,通过中介收取“服务费”,提供录取证明换取签证。申请人无需上课、无需考试,成功入境后即“消失”。
签证成诈骗团伙的“挡箭牌”
整个运作流程早已高度成熟:从国内招募、包装身份,到泰国落地后直接进入诈骗园区,全流程高度组织化、隐蔽化。
这种“披着签证的诈骗”,极具复制性与隐蔽性,成为跨国灰产在泰落地生根的制度支点。
中国籍团伙,为何偏爱“泰国漂白”?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签证易办,审查宽松,执法效率不高,且别墅资源充足,可轻松伪装成技术公司或客服外包中心。
“合法身份+监管松动”构建了高容错率的操作空间,使得泰国在灰产眼中成为理想落脚点。
问题不止是签证,而是“配套默许”
签证问题的背后,是“中介—高校—监管”三方默契。
中介提供路径,高校赚取费用,监管缺乏实时动态机制,三者共同构成犯罪温床。
当制度内的各环节都默许模糊空间,打击灰产就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考验。
签证合法≠行为正当,泰国必须正视危机
签证关键不在合规,而在行为正当。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一张签证是通往海外发展的门票;但对灰产团伙来说,这只是洗白身份的遮羞布。
泰国若无法从制度上堵住灰产利用空间,终将从教育旅游国,沦为跨国诈骗团伙的“避风港”。
合法签证,不该成为非法行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