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时候,历经15个月的改造,一度废弃的黄岩石窟被“唤醒”,正式开门迎客,这里沉睡的生态资源迎来了被重新认识的机会,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地。这样的生态文旅蜕变是如何发生的?
总台记者 于晨:此刻我就在浙江台州的黄岩石窟1号窟内,像这样的洞窟一共有三座,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眼前这如梦似幻的光影洞穴、回荡着悠扬乐声的艺术空间,曾经是一片机器轰鸣、粉尘漫天的采石矿坑。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地政府联合清华大学的设计师团队,一起采用“建筑针灸”的理念对石窟群落进行保护性生态修复。原来外围生硬的钢筋围栏被替换为石砌木制护栏,同时依托声光技术调控,岩窟蜕变为暖色调的艺术空间。
此外,团队还对近4700个点位进行除险排查与加固。通过精准、有针对性的小规模改造,最大限度激发自然景观的整体活力。
喝咖啡听民谣
打造文化交流空间
1号窟现在被打造成了“都市文化交流空间”。这里每天都会迎来大量市民游客,不少人会点上一杯咖啡,在这个区域避暑乘凉,或者围坐在一起,欣赏当地民谣乐队的演出,别提有多惬意了。
废物利用手作展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这里不仅有以“石”为主题的沉浸式艺术展,还有废弃物品利用手作展。这就是今天的参与者用废弃的奶粉罐做的长颈鹿,用废旧塑料和木板做的台灯,制作完的作品可以带回家,也可以留在这里成为手作展的一部分。
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们体验的不仅是变废为宝的乐趣,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直观的认知。
青山变现 洞窟生金
除了这些体验以外,在2号窟的“沉浸式文娱体验空间”,每个月都会推出音乐、戏剧等专场演出。一些品牌的新品发布会、直播活动也相继在这里落地,曾经被废弃的千年矿坑已经成为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功能的公共空间。
据统计,黄岩石窟开业半年多来,共吸引游客35万人次,还实现了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间接带动村子集体经济收入达340万元,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