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很多华人小商户最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街道依旧热闹,可熟悉的生意味道淡了。
空荡荡的店铺里,老板站在柜台后,看着卷帘门缓缓落下,金属的颤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那声音像潮水退去后的礁石叹息——冷而真实。
【一场浪潮的终结】
不久前的菲律宾,POGO(离岸博彩)几乎是华人经济的一根“定海神针”。它带来数十万份就业机会,也间接养活了无数家餐馆、小卖部、物流公司、租赁行和各种配套服务。那是一个人多钱多的时代,做生意的甚至不必费太多力气,客人自己就会上门。
但2024年底,一纸命令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菲律宾政府全面注销POGO执照,大量华人从业者被遣返。行业轰然倒塌,连带着周边的小生意也陷入寒冬。以前的口头禅是“今天忙翻了”,现在却变成“大环境不好,生意越来越难做”。
【萧条不是终局】
生意冷清,不等于没路可走。中国人骨子里那份吃苦耐劳和韧劲,让很多小商户很快转了身。
有的重新回到批发零售,从中国进货,批小商品、卖服饰,依托老客户和口碑勉力维持;有的开起家庭餐饮、零食加工,把地方特色和中国口味结合,用社交媒体卖到本地和海外华人圈;还有人盯准签证、工商注册、案件翻译等中介服务,因为只要有新来者,就有这样的需求。
在马尼拉老城区的Binondo和Divisoria,依旧能看到华人小店的坚守——门面不大,但货架整齐、价格实在,来来往往的顾客,像是这一片社区的脉搏。
【现实的挑战】
当然,挑战并没消失。菲律宾的行政手续繁琐,隐形收费、审批拖延让人头疼;税务合规更是让一些小商户如履薄冰,不少人选择“挂靠”本地人公司,一旦出现纠纷,往往代价惨重。
用工也是难题。菲律宾员工的“不靠谱”在华人圈几乎是公开的吐槽:迟到、请假、临时消失,有时候比政策风险还难防。
【后POGO时代的生存之道】
尽管如此,华人创业者仍有不小的优势:多年积累下来的社群关系和供应链依旧稳固;小规模经营的灵活性让他们能迅速试错、调整方向;再加上精打细算的习惯,生意哪怕微利,也能撑得久。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那个“躺着赚钱”的黄金梦,已经结束了。
潮水退去时,留下的不是最大、最强的商户,而是那些懂得弯腰贴近土地的人。
小生意的意义,不在于一夜暴富,而在于像根须一样扎进土壤——从政策的缝隙中汲取养分,沿文化的脉络伸展触角,在社区的织网里找到立足之地。
在菲律宾的后POGO时代,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脚踏实地、愿意耐心耕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