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攥稿|伯乐编辑】2025年,283万中国游客涌入泰国,消费额近万亿泰铢。
看似“微笑之国”的热闹背后,一套精密运转的盘剥系统正在悄然展开。
便利是糖衣,核心是精准榨取。

免签不是福利,而是引流口
泰国深知,中国游客的消费力远超欧美背包客。
免签让更多游客——无论普通游客还是灰产人员,轻松入境,为本地商家和灰产提供了更大“客源池”。
今年初,电子签系统漏洞暴露,大量中国游客护照信息流入黑市。
这些信息成为灰产“黄金名单”,用于诈骗、赌场掮客甚至绑架团伙。
一个游客的身份信息最高可卖到2000泰铢,而后续衍生价值更难估量。

自由行的迷雾:宰客套路悄然升级
低价团被打击后,“自由行套餐”悄然兴起。
所谓自由,不过是更高明的牢笼。
3月,曼谷一家珠宝店曝光:成本500泰铢的“皇家宝石”标价5万泰铢,不买不让走,受害者几乎都是持免签入境的中国游客。
杭州游客苦笑道:“他们用微笑递账单,用鞠躬挡住出口。”
暗流涌动:免签助推地下经济繁荣
曼谷被突查的“私人俱乐部”表面是观光接待,实则豪赌洗钱产业链;
清迈与芭提雅地下钱庄,曾单笔转移涉亿人民币资金。
灰色产业能蓬勃生长,离不开执法系统的“选择性失明”。
6月,清迈一家黑帮操控的旅行社被查,警官感叹:“没有当地势力庇护,这种规模的操作连一周都维持不了。”

微笑之下:政府的双轨舆论游戏
泰国政府擅长操弄舆论:数据好看时说“中国游客助力经济复苏”,出事时就渲染“中国游客不文明”。
7月普吉岛冲突事件中,媒体聚焦游客“不文明”,而商贩宰客行为轻描淡写。
旅游部长一边呼吁“提高中国游客质量”,一边继续放宽签证条件——引流与收割的双轨逻辑始终不变。
全链条揭秘:中国游客吸金体系
免签政策形成高度成熟的吸金链条:
1.引流——便利政策扩大客源池;
2.分层盘剥——普通游客、自由行、高消费群体被不同利益环节锁定;
3.数据变现——游客信息二次利用,触角延伸至诈骗、地下赌场
4.舆论甩锅——事件责任推回游客,维护国家“微笑形象”。
在这条链条下,即使游客小心谨慎,也难完全规避风险。
泰国免签看似福利,实则制度化、产业化的“温柔陷阱”。
微笑不等于善意,便利不等于安全。了解风险,才能安全玩转“微笑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