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樟宜被子——绣出跨越铁丝网的秘密
2025-8-15 07:26
环球报
630

【环球时报驻柬埔寨特约记者 董开映】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二战展厅里,有一个特殊的展品——由66个方格拼接而成的樟宜被子(如图)。参观者隔着玻璃,可以看见那一块块带着色彩与图案的布料——有国旗、有花卉、有家乡的景致,还有一些无法解读的符号。那些细密的针脚,仿佛低声诉说着当年在新加坡樟宜监狱里的女囚抗争的日子、互助的温情,以及跨越铁丝网的秘密。

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盟军失守,驻新加坡英军宣布投降,日本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占领新加坡。彼时位于新加坡南部的樟宜,成为东南亚战场上最阴暗的牢笼之一。樟宜监狱关押了数千名战俘与平民,其中包括400名妇女和儿童,她们大多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樟宜监狱没有床垫,也没有枕头,人只能蜷缩着取暖。妇女与儿童被关押在一起,与男性家庭成员分开。除了偶尔在警卫监督下组织的会议外,他们不允许有任何交流。 日军还命令每个孩子在一小块土地劳作,却不允许他们吃自己种的粮食。作物成熟,就必须上交。一旦结束劳作准备取水喝,田间的水源便被切断。孩子们只能用旧锡罐接下残余的几滴水。幸存者奥尔加·亨德森后来回忆年幼时在樟宜监狱的生活:“我们住的小屋原本只能容纳34人,却被塞进了119个人。大家几乎是挤在一起睡。”

为了帮助年轻女孩们应对困境,加拿大籍女囚恩尼斯召集了18个年龄较小的女孩,成立了“女童子军团体”,教她们拼布。她给每个人分配“任务”,安排大家彼此照应。另一位加拿大籍女囚埃塞尔·穆尔瓦尼则提议用拼布制作被子。名义上,这是送给生病战俘的慰问品,实际上却暗中在布块里绣下秘密信息,突破监狱的隔绝。

穆尔瓦尼的提议很快得到响应。每名女囚都收到一小块布,可以在上面绣下“只属于自己”的元素:一枚爱国符号,一段思乡印记,或是家族的图腾,甚至是一句给亲人的暗语。有人甚至在自己的布块上悄悄绣下新生命的讯息,告诉一位在远方的父亲,他的妻子在囚禁期间生下了一个男孩。

物资的匮乏让针线变得如黄金般珍贵。亨德森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衣服少得可怜。我得到了一点蓝色羊毛,就开始设计徽章图案,任何能找到的材料都要小心收集起来。线和针是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针,几乎无法替换。我们会拆开旧衣服,从接缝里抽出线头来用。针一旦变钝,我们就试着在混凝土地面上磨尖,虽然效果并不好,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办法。”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3床拼布被子逐渐成形。为获得日军信任,女囚们称要将其中一床送给日本病号,因此日军批准将其他2床被子送给樟宜军营军医院里的战俘。每床被子上的方格都记录了幸存妇女的名字。这些消息用被子传遍了医院乃至更远的地方。对军营里的许多男人来说,这些被子带来了他们亲人幸存的消息。樟宜被子不仅是慰问品,也是受害者跨越牢笼的无声信件,每一道针脚都是她们告诉世界“我还活着”的方式。

随着1945年战争结束,3床被子流向他国,其中2床被子被澳大利亚的纪念馆收藏,一床在英国展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温情,由此存留。它们证明,即便在最残酷的岁月里,人的创造力与求生欲望,依然可以织出希望的形状。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