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我国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变身“菜篮子” 蔬菜直销粤港澳
2025-8-16 12:06
环球报
419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不断增绿扩绿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治沙大国,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国际认可。

甘肃武威:

携手治沙 沙漠里办起国际研修班

前不久,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就在甘肃武威开班,来自埃及、伊拉克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围绕防沙治沙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在武威的这处治沙现场,来自埃及、科威特、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36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现场考察了当地在植被恢复、生态保护、沙产业融合发展及光伏治沙等领域的典型做法。学员们围着翻译和讲解员问个不停,有的人还把培训内容用手机录了下来。

埃及环境部环境研究员 阿卜杜勒·哈利法:最震撼的是眼前茂盛的植被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的绿色覆盖率,这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发电设施,理念极具智慧,在抑制荒漠化的同时生产清洁能源,堪称双赢的典范。

约旦农业部项目处处长 阿什拉夫· 阿尔里哈尔:中国无疑是防沙治沙领域的引领者,我们对中方无私分享宝贵经验深表感谢,这对深受荒漠化困扰的阿拉伯国家至关重要。

据介绍,这个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培训班并不是今年唯一一个。从去年至今,像这样的培训班已举办41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涉及亚、非、拉美、中东欧等地区59个国家。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大田作物研究所副教授 罗什迪·埃拉古里:我们从此类实践经验中收益颇丰,我们也想在埃及推行实施这个成功经验。

甘肃民勤:

大漠蔬菜直通粤港澳

在甘肃民勤,治沙治得好,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大漠里种出的蔬菜,可以直销粤港澳地区。

在甘肃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万亩菜畦青翠绵延,400多名工人正在采收蔬菜。一辆辆满载着新鲜蔬菜的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38个小时后,60吨新鲜蔬菜就将从大漠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

甘肃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许尔财:我们种植学斗、青仔、黑叶白等10多个品种,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订单销售价是每斤5元,年产值能达到2000万元左右。

许尔财介绍说,自从“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防风固沙按下了快进键,多个风沙口陆续被治理。而随着生态逐步改善,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就显现了出来,种出来的蔬菜颜色翠绿鲜亮,味道清香爽口,一下子就受到了大湾区市场的欢迎。

为此,当地现在开始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许尔财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始扩大种植规模,流转了周边村镇土地1万亩,打造了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总长380公里的民勤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全面建成,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农业产业园现在搭建起了育苗日光温室,让大漠地区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蔬菜上市,产业园还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新疆和田:

新技术助力沙漠里种苜蓿

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治沙是中国治沙工作的一大特点。最近在新疆,有一种植物黏合剂的新技术也在治沙一线被投入实际应用。

在新疆和田,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2000亩苜蓿地目前已经收割过半。收割机开过的土地,会让人有一种身在“草原”的错觉,而将这片“草原”与沙漠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新技术。

工作人员说的“神奇的末末”是一种名叫“沙膜”的生物技术。

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经理 严浩:我们的苜蓿地采用“沙膜”技术,使沙粒具备土壤化结构,这样不容易散,是一块一块的,同时也具有保水效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苜蓿地现在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沙漠旁,全靠这种新技术的加持,否则当地沙子很细,浇上水很快就漏掉了,存不了水,作物自然也就无法在这里生根。现在用了这种白色的植物黏合剂,留住水分、聚沙成土,就能让苜蓿的根系深入沙漠20多厘米。

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经理 严浩:我们将持续做好苜蓿地的管养,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使土地的有机质越来越多,实现沙漠变良田。

严浩介绍,这片苜蓿地现在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一年可以收3到4次,收的饲料可供1000只羊吃上一整年。

目前,企业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在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平整土地、寻找水源,成功验证了“沙膜”技术大规模使用的可行性。目前,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沙膜”技术的种植面积已经推广到超3万亩。

辽宁昌图:

治沙让“辽北粮仓”再出发

作为农业大县,辽宁省昌图县以“辽北粮仓”闻名全国,但在几十年前,这里平均粮食亩产量才72公斤,深受风沙侵扰。如今,治沙让这里的沙地变良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

记者走进昌图县后窑镇的这片农田时,田间的玉米已经有一人高,绿油油的长势极好。但过去,昌图县的生态“底子”并不好,由于科尔沁的风沙侵袭,这里曾经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过去平均亩产只有100多斤。

辽宁省昌图县后窑镇双山村村委会主任 黄春雨:以前我们在春耕播种的时候,风能把苞米种刮出来。一亩地如果要播下去3500株左右,结果到秋天我们收的时候,地里的苗2000株都到不了。现在我们春天播多少,秋天还是收多少。

改变始于治沙。这里是昌图县的平原地区,从空中俯瞰,一望无际的田野被茂密的“树墙”分割成了方正的农田,郁郁葱葱的树木整齐排列着,像是一排排“绿色保护墙”,将农田紧紧包围。

辽宁省昌图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程管理负责人 何昱萱:我们昌图一共建设了21万亩的农田防护林网,形成500×500米的方田,大概有8720块。其中防护的耕地面积据统计达到了400万亩,达到我们昌图县耕地面积的95%。

在科尔沁沙地综合防治的一个示范项目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附近新栽的小树苗除草。通过每年补栽杨树,这样类似于草方格的农田防护林网,一年比一年“织”得更密了。

辽宁省昌图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程管理负责人 何昱萱:我们“三北”大林带最宽的地方能达到400米,能在这个位置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抵御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侵袭。

如今,这片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伫立的绿色屏障,堵住了141个风口,固定住了500多个流动半流动沙丘,牢牢地保护住了它身后的这片土地。按当地农业部门统计,2019年以来,昌图全县的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定在50亿斤以上。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