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8月23日文章,原题:英语如何让英国人付出代价 美国副总统万斯今年暑假选择去英国科茨沃尔德度假,或许是因为他认为伦敦的精英们经常在那里流连。虽然科茨沃尔德确实很美,但如果把这件小事放在更大的图景中,就会发现它其实不只是旅游趣闻。
英国旅行方便,留学生生源不断,跨国公司总部也乐意落脚伦敦。可惜的是,这份优势并不总是好事。有时候,英语反而成了英国的“软肋”——既引来外部势力的注视和干预,也让国内在经济上逐渐产生惰性。
换言之,全球的语言霸权,在某些时刻可能是英国“吃不了兜着走”的麻烦。
语言带来的“外来注视”
作为“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影响英国生活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万斯的选择更有其深意。连同美国总统特朗普抨击伦敦市长萨迪克·汗、马斯克在移民和犯罪问题上挑衅英国首相斯塔默,这些举动共同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美国的右翼政客们越来越热衷于英国本土政治。
这种现象的背后,语言是关键。与其关注德国或日本,美国不如盯住同属英语世界的英国。结果就是,英国常常要从那些言辞尖锐又对英国一知半解的理论家那里得到大量不请自来的关注,鉴于MAGA群体的资源,这些人可能在公共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想想几十年来默多克的媒体对舆论的塑造和影响,就足以说明问题。
换言之,拥有世界主导语言英语,让英国变得格外“透明”。它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却成了容易被外部势力渗透的地方。对于一个正在悄然走向衰老的中等强国来说,这份注视有时比荣耀更沉重。
移民眼中的“英语诱惑”
语言的吸引力,还体现在移民潮上。为什么一个寻求庇护者即使已成功抵达安全富裕的欧洲大陆,却仍愿意冒险穿越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
一种理论认为,英国缺少身份证制度,这使得“黑灰色经济”容易滋生,一些新移民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国的法律体系能给移民更多留下的机会,或者至少在边缘地带徘徊。但不可忽视的一大吸引力,就是英语这一语言本身。对于很多潜在的移民来说,有的本身就已经会说一些英语了,有的则认为学会英语就意味着打开一扇通往更好生活的大门。无论是非法入境者,还是来读书的留学生,他们选择英国的理由往往归结于一句简单的话:“这里说英语。”
身份证制度可以改革,法律机制也能调整,可语言问题却无法解决。它天然具有吸引力,成了英国无法摆脱的“移民磁铁”。
经济“偷懒”的缓冲机制
更深层次的影响,出现在经济层面。英国近年来常被批评为缺乏改革动力,陷入增长迟缓的泥沼。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是,英语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或许多多少少让英国人得以偷懒。作为除美国之外最大的英语经济体,伦敦天然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企业总部的首选之地,也是全球优秀毕业生的热门目的地。这意味着,即使在制造业衰落、创新乏力的情况下,英国仍能靠语言吸引资本和人才,在很多方面都保持“安然无恙”。可代价就是,英国社会缺乏紧迫感,改革总是拖延,经济“偷懒”成了常态。
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经济缓冲机制。对法国和意大利来说,这个缓冲机制就是旅游业。如果国民产出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游客,那就能掩盖很多弊端。自然资源对于一些国家来说也可算作缓冲机制。此外,美元这种被称为“过度特权”的货币也会对美国产生反效果:它让美国得以回避棘手的财政预算问题,结果导致出现债务困境。(作者贾南·加内什,林煜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