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和中国签署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预计,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把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增至每年1000亿立方米。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韩德睿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有助于形成中国与中亚、中东、东南亚等多元能源进口渠道的互补格局,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加速俄罗斯能源出口“向东”转型。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9月2日表示,基于俄中蒙领导人的公开声明,三国当天签署了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内容涉及修建途经蒙古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和‘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
“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将使俄罗斯每年经蒙古国对华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再加上原有管道的增供量,俄罗斯每年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总量将接近1000亿立方米。
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石,能源贸易占中俄贸易总额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是中国原油、天然气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是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费国。
中俄2006年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两国计划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其中东线管道于2019年正式投产通气,去年12月全线贯通。而西线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建设出现延误,主要是因为中俄两国在供气价格、管道线路方面尚未达成一致。对于此次达成的协议,中俄蒙三方表示欢迎。
韩德睿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经由蒙古国建设管道,将提升蒙古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为中俄蒙三方未来合作拓展了空间,也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2日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时强调,要深化互利合作,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积极推动联通三国的跨境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丰富合作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