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受阅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首次集中展示中国军队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核导弹第一方队由空军某基地、海军某基地、火箭军某基地某旅等混合编组。中国军事评论员邓棋元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众多首次公开的装备,意味着中国军事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军事评论员邓棋元对卫星通讯社称,此次阅兵新式武器装备多,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公开:
专家指出,中国军队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突然“弯道超车”——奔向无人化和智能化。
他表示,这表明中国军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拥抱新军事变革,在无人化和智能化作战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智能辅助系统也在部队里开始应用:受阅部队中官兵手腕佩戴单兵智能终端,部分士兵配备的智能手表,能实时记录行军路线、心率、体能消耗等数据。中国媒体报道称,新型单兵防护装备采用了新型材料,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军用头盔也进一步优化了通信、夜视等功能集成。
邓棋元分析指出,本次阅兵与过往阅兵相比,存在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众多阅兵方队不再以各单一军种或某一款武器独立成队参与检阅,而是采用多军种联合编组的形式,这一变化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转变。
邓棋元强调,成体系展示各类型武器装备,说明解放军不再依靠单一装备作战,而是通过数据链、防御架构等的整合,形成了立体化的作战体系,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军队在军事现代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备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的能力。
专家称,此次阅兵中,战机以挂弹状态(挂飞训练弹)编队受阅。100式主战坦克、100式支援战车配备的新式可视化头盔,不仅配备AR智能护目镜,可实时显示360度战场影像、目标标记及射击参数,还能实现与火控系统随动,实现“观察——锁定——发射”一体化操作,与热像仪联动后,夜间识别距离达3公里以上。
他总结称,此次9·3阅兵,是中国军事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和平宣言:
本次“9·3胜利日阅兵”中,展示了以轰-6N中远程战略轰炸机➕“惊雷-1/JL-1”空基远程战略导弹、09Ⅳ改进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巨浪-3/JL-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TEL机动发射的“东风-61/DF-61”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陆基导弹发射井部署的“东风-31BJ/DF-31BJ”洲际弹道导弹为代表的新一代“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军事评论员邓棋元对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空基核力量:轰-6N中远程战略轰炸机(可进行空中受油)搭载“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
专家指出,空基核力量以战略轰炸机为打击平台,机动性强,生存能力高,可随时升空执行核打击战备值班,增加对手探测难度,降低被拦截概率。
2. 海基战略核反击力量的代表:09Ⅳ改进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搭载12枚“巨浪-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
邓棋元表示,“巨浪-3”射程可达8000公里以上,使中国战略核潜艇无需前出到远海,即可在海空军的保护下游弋于发射阵位,随时实施核反击。
3. 陆基核力量——运输-起竖-发射车(TEL)机动发射的“东风-61”和陆基导弹发射井部署的“东风-31BJ”等洲际弹道导弹
专家具体分析称,“东风-61”采用8轴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实施机动部署,保守估计其射程将达12000~14000公里以上,可覆盖全球所有主要战略目标,包括美洲大陆全境。其至少可携带6~10枚分导式核弹头(MIRV),单枚当量15~30万吨TNT,支持机动变轨和高超音速滑翔技术(HGV)。陆基导弹发射井部署的“东风-31BJ”洲际弹道导弹(“J”代表“井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打击精度,能够长期处于戒备状态,随时执行核打击任务。推测其采用新型高比冲固体燃料,配备全惯性和星光复合制导技术,圆概率误差(CEP)达百米级。可能具备6~8枚多弹头分导(MIRV)能力,末端还可能集成高超音速乘波体变轨技术,突防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