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莽九晨 环球时报记者 任伊然】编者的话:近期,韩国广播公司(KBS)播出了一部名为《洞察:人才战争》的纪录片。这部完全采用韩语、没有英语等其他语言字幕的“特供韩国”的纪录片,短时间内收获了上百万播放量,在韩国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纪录片用两集时长超过40分钟的影片,对比了中国对理工科人才的支持和韩国人对医学院的痴迷。纪录片收获关注后,KBS又推出延伸的辩论节目,多位韩国专家在节目上对韩国“学医痴迷”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和分析,并用中国的做法进行对比,呼吁韩国为理工科人才提供更多支持、为营造更看重理工科人才的社会氛围作出努力,否则韩国将“丧失科技创新的根基”。
韩国网民:总统、总理应该写观看报告
纪录片的第一集于7月10日播出,主题是中国对理工科的重视。拍摄对象十分广泛,从热爱计算机编程的小学生到宁波某中学的科技课堂,从高薪资的深度学习工程师到姚期智(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等“大咖”专访,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近年来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了一种中国年轻人热衷于学习理工科的社会氛围。
截至发稿时,这集影片在视频平台YouTube上点击量已突破110万次,反响热烈。在评论区,韩国网民纷纷留下自己的感想。“震惊”“恐惧”“悲伤”“忧虑”是评论区中的高频词。一名韩国网民的高赞评论写道:“全体国民都应该看看,最好能在内阁会议上播放(这部纪录片),总统、总理和部长们每人都应该写一篇10页的观看报告。”
纪录片的第二集标题是《韩国,痴迷于医学院》,于7月24日播出。截至发稿时,该集影片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已突破70万人次。这一集探讨了为何韩国顶尖学生会压倒性地涌向医学专业。
有韩国网民留言说,“我们国家最聪明的人正在坐着对皮肤发射激光”,讽刺了韩国顶尖人才扎堆涌向整形科的现状。还有韩国网民写道:“中国孩子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帮助他人,而韩国孩子想成为医生,只为住在首尔市中心能看到乐天世界主题乐园的地方。”
纪录片第二集提到,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很多人就已经关注到越来越多顶尖学生生源集中流向医学专业的情况,20多年来,这种趋势越发明显。据《韩国经济日报》报道,去年韩国大学修学能力考试(韩国高考)中,排名前488名的学生全部进入医学类专业,其中近九成进入医学院。
此外,即便是那些最初选择了理工科或人文学科的考生,转专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首尔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金英午(音)表示,最近5年,首尔大学理工科专业每年都有大约100名新生放弃入学,选择复读,重新考取医学专业,仅去年就有约120人放弃入学。韩国高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生任秀彬(音)表示,大一上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偶尔就会发现有的同学退学了,后来就听说他们复读后选择了医学专业。
高校中培养的理工科人才本就比较少,愿意留在韩国工作的理工科人才更少。纪录片讲到,一些优秀的韩国理工科人才会选择到美国硅谷工作,因为那里的待遇更高、工作氛围更好,而留在韩国的理工科人才普遍对工作前景充满担忧。
另据《朝鲜日报》评论文章,现在韩国理工科人才的流失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近10年来,有34万名理工科人才离开了韩国。文章称,为了让优秀的人才涌向理工科,让他们在国内找到机会,韩国政府应该采取更果断、更具突破性的对策。
韩国人涌向医学院,背后是恐惧
为何医学在韩国成为顶尖学生的首选?纪录片认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恐惧。
回顾历史,理工科专业也曾受到过韩国人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韩国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物理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当时韩国科技领域快速发展,汽车、造船等产业在全世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到了上世纪90年代,韩国最受欢迎的专业变成了计算机、电子工程等,在此期间,韩国的手机、电脑等行业飞速发展,成为创造财富最快的行业。
但是,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韩国大批企业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从此医学专业逐渐受到韩国年轻人的追捧。这是因为医生的工作不仅稳定,而且随着韩国私营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生的收入越来越高。再加上韩国企业普遍削减研发投入,科研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大幅下降,相比之下,医生似乎成了韩国人“唯一能托付一生”的高薪工作。
在此基础上,韩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进一步推动了“学医热”。对许多家长来说,让孩子考上医学院,是对自己多年辛劳最直接的补偿;而进入工科大学,则常常被视作“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纪录片中,有一位韩国母亲接受采访时称:“孩子考上医学院就是对妈妈辛苦的报答。”
综合韩国《釜山日报》《京乡新闻》等媒体报道,这种“学医热”趋势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第一,国家顶尖人才集中涌入医学,导致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创新乏力。第二,工科人才大量流失,过去10年平均每年有3万名韩国工科人才流向海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尤为突出。第三,医疗体系内部也未必受益,因大批医生集中在皮肤科、整形科,这使得基础医疗和区域医疗服务面临崩溃的风险,更不用说医学发展。
据《韩民族日报》报道,韩国专职医生的工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最高。据分析,这主要是韩国医生供给相对不足的结果。近年来,随着韩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韩国医生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去年2月,当时的尹锡悦政府宣布医学院将扩招2000名医学生,遭到医疗界强烈反对。大批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辞职停工,要求政府撤销扩招决定。尽管政府此后多次要求复岗,但响应人数寥寥。据《韩国先驱报》报道,韩国大部分医生反对医学院扩招,是因为韩国95%以上的医院是私立医院,在以利润为导向的结构下运作。韩国许多医生经营着自己的诊所,医学院扩招则意味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少的利润,这本质上是一场“争夺利益的地盘之战”。
这场风波持续了18个月后,终于在最近趋向平息。据韩国媒体近日报道,大部分涉事医生于9月1日返岗,韩国医疗系统人手紧缺的状况有望得以缓解。李在明就任总统后,要求相关部门与医疗界通过对话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韩国政府和医疗界代表重建起了协商机制,正在商讨包括引入弹性休假制度、提高实习制度灵活性等措施在内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引发此次矛盾的医学院扩招问题也将被重新提上议程。
“可能丧失科技创新的根基”
首尔大学的金英午在与纪录片《洞察:人才战争》相关的一档辩论节目中直言,工科在韩国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首尔江南区大峙洞(那里有韩国最高端补习班),“入读工科=没能考上医学院”的想法在很多来参加补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心中根深蒂固。金英午感叹:“明明是怀揣着对工科的梦想进来的学生,却在大峙洞的眼里成了失败者。”这不仅打击了这些学生的士气,也导致了顶尖人才绕开工科这样的情况发生。
据韩国《每日经济》今年5月报道,一份针对599名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86.3%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未来职业期望。当被问及期望孩子从事的具体行业(可多选)时,有45.1%的人选择了“医生”,排在首位;“法律界人士”(26.9%)紧随其后,第三位是“科学家和研究员”(18.2%)。
同时,韩国的就业与收入结构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流。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医生的平均年薪超过3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5.2元人民币),而信息技术行业工程师的年薪约为7500万韩元,还不到前者的1/4。
KBS在后续的报道中还对中韩两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报道称,中国政府为支持理工科人才的发展,对年轻人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批“独角兽”企业逐渐崛起。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给理工科人才提供了优厚待遇,避免优秀人才外流。而韩国的社会氛围正好相反,整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比中国杭州市还要少。在韩国,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开设私人诊所、律所被认为是成功,理工科优秀人才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则纷纷前往海外。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年轻人也不敢创业。希望进入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在节目中,韩国专家在讨论中普遍承认,中国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震撼”。有人说:“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汉阳大学中国区域通商学科助理教授白瑞仁提到,过去韩国还能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保持领先,但如今除了存储芯片等极少数领域外,中国已经在其他很多领域赶超韩国,甚至差距越拉越大。
多位韩国专家在节目中分析说,中国长期以来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已形成政策延续性。中国目前有600多所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学科数量是韩国的5倍左右,毕业生数量更是几十倍;在评价全球科研能力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包括第一名在内,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前10名中占8个,而韩国的首尔大学仅排在第52位,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排在第82位。
在收入和职业吸引力方面,中国科技企业同样展现出较强竞争力。白瑞仁称,华为的平均年薪已超过三星电子,像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企业的年薪,基本上平均都已是上亿韩元的水平。与之相比,韩国软件工程师的薪资显得逊色不少。
更关键的是,节目中的专家们还分析称,中国社会为科技人才提供了“鲜明的榜样和荣誉”。许多创业成功的工程师成为年轻人想要追随的对象,基础科学领域还有院士制度,这些院士甚至可能被视为国家英雄。上述这些都使得一种对科学家、理工科人才怀有尊重、向往的社会氛围在中国逐步形成。
“如果韩国继续‘痴迷学医’,可能会丧失科技创新的根基。”一位韩国学生称,周围不少优秀的同学都去了医学院或法学院,“我热爱物理,但是如果想要坚持工科,几乎需要做好‘牺牲经济’的心理准备”。首尔大学教授李正东(音)表示:“技术是国家生存的关键,拥有技术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下去,没有技术的国家无法存活。我们必须用尽一切手段改变现在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