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昭东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甄翔 陈欣】编者的话: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频频向药品行业施压。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示要强化美国本土制药业,降低美国药价,他认为关税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工具,并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50%的关税。虽然目前美国对进口药品的关税依然悬而未决,但制药行业已经受到不可预测的美国关税政策冲击。而在外界舆论看来,美国政府迫使药企降价的“组合拳”恐难达到其想要的结果。
17家主要药企被要求大幅减价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日前宣布,美国人将通过新途径获取实时处方药价格信息,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上月初,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已将一些处方药的价格降低了1500%,“我不是说50%,我是说1400%、1500%”。
对此,多家美媒认为,特朗普的这一“夸张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将药品价格降低100%意味着药品免费,而降价超过100%则表示制药公司将向患者倒贴钱。
不过,特朗普近几个月来的确推出了一系列旨在降低药品价格的举措。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5月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制药商降低美国药品价格。7月31日,特朗普致函17家主要药企总裁,要求大幅削减美国处方药价格,并在9月29日之前作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特朗普要求制药商在美国提供“最惠国”价格——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格。美国的药品价格几乎是欧洲国家的3倍。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就试图将这项政策在制药行业推行,要求医疗保险为50种药物支付“最惠国”价格。但该政策引发美国制药行业强烈反击,最终被联邦法院以“程序违法”为由叫停。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特朗普称:“大型药企要么自愿遵守这一原则,要么我们将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来确保我们支付与其他国家相同的价格。”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白宫将采用何种机制来惩罚那些拒绝遵守此项规定的企业。
波士顿大学卫生政策教授艾伦·萨格表示,美国药品价格非常不透明,制药企业可以辩称,它们已在极高的零售价格基础上提供折扣以遵守这项命令。与此同时,医药行业团体大多反对这项行政命令,并表示该命令将适得其反——可能会切断药品供应和研究资金,同时无助于降低高昂的成本。
BBC称,目前尚不清楚降低处方药价格这一举措将如何融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让美国再次健康起来”的施政纲领中。然而,降低药品价格举措可能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因为民意调查一直显示,高成本是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的首要问题。
美国药价为何这么高
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处方药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处方药价格几乎是其他33个可比国家的2.78倍。美国品牌原研药的价格更是高达其他可比国家的4.22倍。近年来,美国药品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例如,肾上腺素笔EpiPen(两支装)的价格从2007年的100美元左右上涨至2021年的650美元,美国人每年在处方药上的人均花费高达1564美元,是英国人均花费的两倍多。
是什么导致美国处方药如此昂贵?美国CNBC网站称,美国药价高企,是因为美国医药报销体系非常复杂,而且药品定价缺乏国家管控。美国的药品价格通常由药企与私营保险公司共同制定。这与许多欧洲国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欧洲国家,政府直接与药企谈判,以确定医疗体系的支付额。美国私营保险公司通常依赖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这个中介组织来协商定价。然而,PBM的透明度很有限。与此同时,制药企业以其投入的资金有助于开展关键的科研与开发工作为由,为美国高昂的药品价格进行辩护。美联社称,药企、批发商、PBM和其他供应链成员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降低消费者成本。
美国医学会6日发文称,很明显,美国药品价格正在上涨,这是由不透明的体系导致的。这种体系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并进一步恶化了公众的健康状况。
不过,特朗普在降低药价方面的努力究竟能取得多大效果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员贝内迪克·伊波利托对CNN表示,“美国政府对药品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奕炯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药价过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特朗普试图以强硬行政手段让药企让步,并向选民展示其服务于社会福利的形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药企正以各种方式进行游说、干扰并影响这一政策落地。虽然特朗普声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行政令,但是这一措施的落地客观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阻碍。因为美国药品价格高企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包括美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高人工成本以及美国独特的药品定价机制等,并非单靠药企降价就能解决。解奕炯认为,特朗普政府没将药价高的问题放在整个医药供应链体系中分析,而是单单要求药企降低药价,导致其行政手段遭受巨大阻碍。且强制药企执行降价,将降低药企利润,最终影响它们开发新药的积极性。
解奕炯进一步分析说,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企业协会曾发表一份声明称,引入国外药价定价机制或削减美国联邦医疗保险数十亿美元的支出,但低药价、低回报将影响药企在美投资。而特朗普目前政策的重心正是吸引企业在美加大投资。从这一点来看,特朗普推出的“最惠国”药品定价措施,有可能更多停留在纸面上,最终难以落地执行。
如今距离特朗普发出的“截止时间”已不到一个月,却只看到一些药商零星降价的消息。例如,辉瑞和百时美施贵宝表示,将在本月面向现金购药患者提供旗下凝血通药品的网络直购服务。辉瑞、礼来以及诺和诺德已面向现金购药病人推出了涵盖部分药品的网络直购平台。也就是说,这些药企通过药品直销,绕过中间商环节,降低病患的成本,但药企本身并未直接降价。
美国“政治新闻网”称,面对特朗普的降价要求,一众药企还可能“另辟蹊径”——不降低美国药价,转而提高其他地区的药价。瑞士infosperber新闻网3日报道称,在美国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制药企业准备提高欧洲药品的价格。罗氏公司7月宣布,因与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局就药价谈判未果,将暂停抗癌药物Lunsumio在瑞士市场的供应。礼来公司则大幅上调其热门减肥药物Mounjaro在英国的售价。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布兰特表示,美国想把本土药价跟其他高收入国家的最低药价绑定,这将在欧盟造成严重的“波纹效应”。药企可能会提高各国的平均药价,这能让美国这样的大国感到满意,但人均收入较低的小国将承受更大压力。
“对抗性医药政策只会加剧对供应链的冲击”
除了呼吁制药商降价,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在制药行业推行其他举措,包括对进口药加征关税。
德国《药房评论》杂志称,对于欧洲企业而言,药品关税意味着“显著的额外成本,并削弱竞争力”。
过去几十年,为提高盈利,国际药企的产能布局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亚洲国家,或是提供税收优惠的爱尔兰和瑞士,美国则一直是国际药企重要的销售市场。
虽然美国药品关税尚未出台,但通过药品关税提振美国本土制药、降低美国药价的思路受到广泛质疑。美联社分析称,在美国新建制药厂成本高昂,而且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此外,即便把制药厂建在美国,也不一定确保药企能避开美国的关税,因为药企需要采购原料药,原料药往往需要进口才能满足。
美国贸易政策分析师雅各布·延森称,97%的抗生素、92%的抗病毒药物以及83%最常用通用药都含有至少一种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生产的活性成分。因此,药企要完全摆脱关税影响,只能在美国打造端到端的供应链。
美联社认为,品牌药企利润高,如特朗普加征药品关税,这些药企可以选择承担新增的成本。但对通用药、仿制药企业来说,其利润本就很低,面对关税压力,可能会选择放弃美国市场。统计显示,通用药和仿制药在美国零售和邮购处方药中的占比高达92%。一旦相关药企决定撤出美国市场,受害的还是美国患者。数据显示,大多数药企通过提前进口囤货,建立了足以维持半年到一年半的缓冲库存。如果美国药品关税明年下半年开征,那么在库存充裕的情况下,关税对美国药价的影响可能要到2027年或者2028年才会显现。但总体而言,关税可能导致美国药价走高。
解奕炯对记者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相关政策旨在推动产业回流,但这种措施将打破全球医药产业经过数十年建立起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最终损害患者的健康利益和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医药产业链已形成“美国研发,中国、印度提供原料药,欧洲生产,美国营销”的分工格局。长期以来这一医药产业链已相对稳定。特朗普想强势介入打破这一格局,可能会导致全球医药供应链陷入震荡。“短期内,我们将看到特朗普的强硬政策让药企运营陷入震荡。而长期来看,又让需要高额资金的药企回流美国变得更加困难。”解奕炯说,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违背了市场规律,打破了全球医药供应链经几十年优化形成的成本、效率、质量的动态平衡。
解奕炯认为,针对当前全球健康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进行精细化分工,才是确保药品可及性的关键。对抗性医药政策只会加剧对本就脆弱的医药供应链的冲击,最后让患者承担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