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2025-9-10 07:07
环球报
370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到“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再到超导量子计算机、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升级和发展壮大,推动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国新办9月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时表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5年来,我们的‘国本’是不是更强了,‘家底’是不是更厚了,各方面都很关注。”

据李乐成介绍,2020—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取得成就的第一动力是创新。李乐成介绍说,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填补了国内空白,泽布替尼等肿瘤治疗新药成为全球公认的“明星产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数得着”“叫得响”的创新成果。

人工智能近年来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将AI部署到工厂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力未来有多重要?”面对《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提问,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我们深知,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发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张云明说,下一步,中国要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件适配等技术攻关,加快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筑牢产业底座。推进智能体开发部署,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数据持续亮眼,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也实现同期增长,市场规模大概翻了三番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大家都能感觉到,不仅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汽车强国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中国品牌正在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辛国斌同时表示,“也要看到,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说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还有短板,比如说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

工信部在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怎样的安排和考虑?李乐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