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赴沈阳特派记者 郭媛丹】12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12日上午,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英灵及267件遗物,由我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祖国,并护送至辽宁沈阳。从2014年至2025年,中韩已连续十二次成功交接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
10时57分,空军运-20专机降落在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4架歼-20战斗机护航,并在机场上空通场,“双20”同框,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这一航空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11时25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开始。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到场迎接的解放军官兵军容威严、持枪鹄立。
仪式结束后,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由70辆警用摩托车组成的骑警车队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这些礼仪体现出祖国和人民对英烈的最高尊崇和无限敬意。
自2020年开始,中国空军派遣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执飞此项任务;2022年首次使用歼-20飞机为烈士遗骸伴飞护航,今年护航的歼-20增加到4架。军事专家王明志介绍,“我们用人民空军建设成就告慰志愿军英烈,祖国现在强大了,空军现在强大了。”
遗骸迎回仪式现场约1500人参加。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画面中,坐在第一排有位挂满军功章的志愿军老战士现场落泪,不停擦拭眼角。仪式结束后,《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这位志愿军老战士,老人心情依旧很激动,他说:“想他们,他们终于回来了,回到母亲的怀抱。”
老人名叫何临弟,据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介绍,何临弟自幼离家,13岁就作为一名杂技小演员参加抗美援朝。部队在哪里,阵地在哪里,他就不顾危险、克服困难去哪里演出。演出时,杂技小分队多次遭受敌军轰炸,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近年来,每次烈士遗骸归国的时候,何临弟都作为志愿军老战士的代表出现在迎接的队伍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们。
“我们要把他们的意志永远继承下去,把咱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何临弟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也切身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英雄意志的传承。空军“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班长张艺濒说,“此次迎回的英烈都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革命先辈。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保家卫国。作为一个00后,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把自己放在那种环境下,能不能和先辈一样,为了胜利不怕牺牲?’而每当我看到老班长雕像坚毅的目光时,每当点到老班长的名字大家集体答‘到’时,我就会坚定地告诉自己:‘英雄的血脉就流淌在我的灵魂里,我就是黄继光。’”
辽东学院大四学生马梦辕从大一刚入学时便报名参加了学校一项已持续近十年的“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她曾听一位志愿军老爷爷感慨:“我们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留在战场上再也没能回来的战友。”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马梦辕的心中。
在12日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仪式现场,马梦辕说:“今天就是那位爷爷的战友们回家的日子。”那一刻,她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当下和未来之间紧密的联系。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马梦辕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接英雄回家,就是为了铭记历史。在未来,我会把这些英雄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能懂得珍惜和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