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国际知名战争史学家、英国历史学教授奥弗里接受《环球时报》专访:“1931年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2025-9-18 07:00
环球报
66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艾鑫 徐嘉彤】在1931年9月19日日本《朝日新闻》的头版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一次过分的暴力行动中,中国士兵炸掉了‘满铁’在北大营(军事基地)西北的一段铁轨,并攻击了我们的铁路守卫。我们的守卫立刻还击……”国际知名战争史学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在其著作《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中引述了这段文字,并批评说:“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奥弗里认为,这篇文章给中国人扣上“背信弃义”的帽子,并试图误导日本公众,是日本为自身侵略行为找的拙劣借口。

奥弗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西方学术界普遍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化为“与希特勒的战争”,而他希望将二战叙事框架与西方传统叙事框架区分开来。在他看来,二战发生的重要起因之一在于新旧帝国间的争夺。在世界经济危机深重之时,北大营的枪声标志着用暴力创造新帝国秩序和新经济秩序的第一步,上世纪30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帝国时代的开端。因此,在奥弗里编写的“二战新史”中,他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奥弗里表示,在这场抗击新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中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第一个不得不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国家”

环球时报:您在书中将二战的起点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在西方学术界并不常见。在您的研究过程中,是什么促使您采取了14年抗战视角?

奥弗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希望将二战的叙事框架与(西方)传统叙事框架区分开来——后者往往将二战简化为与希特勒的战争,将其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遗症的延续,太平洋地区沦为新战场不过是在这一格局下附加的组成部分。而我希望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将二战置于全球背景中,探讨二战之前五六十年全球秩序的演变。

一个关键因素是19世纪末新帝国主义的崛起。(作者认为,二战发生的重要起因之一是新旧帝国之间的争夺,旧帝国指英帝国及同样拥有许多殖民地的法国,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及日本希望通过建立新帝国挑战既存世界秩序——编者注)当时,欧洲列强和日本迅速占领了那些尚未被(旧帝国)殖民的地区。进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帝国面临愈加严重的全球危机,帝国脆弱性暴露无遗。与此同时,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一些民族主义者却认为,建立新帝国是解决自身困境的出路。他们相信,建立新帝国能赋予其大国地位,并保护民众免受经济危机冲击。

在我讲述的二战历史中,我希望突出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事情。那10年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相继决定建立新帝国。日本走在了前列,这也是我从1931年开始叙述的原因——那一年见证了新帝国体系建立的首次暴力行动。此后,日德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展开领土扩张,而1931年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环球时报:您如何理解中国在二战历史中的角色?

奥弗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开始是一场与其他战场分离的战争。它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这也是一场最长的战争——中国的抗战时间超过任何其他国家。

我认为,中国是(二战中)第一个不得不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国家,并且在上世纪30年代以及整个二战期间,始终坚决抵制新兴帝国主义势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的角色远非次要参与者,而是在抗击新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抗日战争的规模和影响理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

环球时报:一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有时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西方人要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您会如何回应这一疑问?

奥弗里:西方对中国及其历史的了解十分有限。中国的地理复杂,战斗的细节鲜为人知,且许多相关的地名和人物对西方人而言确实较为陌生。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项目来提高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历史贡献的认知,并突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规模。这场战争在二战期间持续了很多年,参战的中国士兵人数超过了英美两国的总和,其规模和深远影响理应得到更多关注与深入研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表现出任何侵略意图。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为了自卫而存在,显然不是为了发动侵略战争或建立新帝国。我希望人们听一听中国领导人的声音。中国致力于和平,渴望世界和平,并且不希望现今发生的战争继续蔓延。这是一个西方世界未能充分关注的声音。

要真正理解现代的中国,我们必须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不深入理解那段历史,我们就无法全面把握今天的中国。我认为,西方一些历史学者近年来越来越关注中国,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已成为全球体系中的关键参与者。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以及这一历史成就的根基何在。

环球时报:今年夏天,日本上映了多部战争题材影片,大多将日本描绘为“战争受害者”,而回避讨论其侵略历史。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奥弗里:日本曾辩称,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西方试图主宰亚洲。然而,这并不能为其侵略行为提供任何正当性。日本的侵略战争极其残暴,战火蔓延至中国、太平洋地区及东南亚。

我认为,无论是1945年还是今天,日本始终未能深刻认识到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实施暴力与侵略的广泛程度,以及他们所犯下暴行的严重性。日本亟需以更诚实的态度直面其发动战争的事实。

“世界不容再有一场全球战争”

环球时报:您希望读者从您的书中收获什么?

奥弗里:首先,这本书不仅仅聚焦于战争本身,它还深入探讨了平民、经济、战争带来的创伤等话题,揭示了战争对人类深远的摧残。我希望读者在阅读后能深刻感受到:世界不容再有一场全球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绝不能发生。

另一个我在书中传达的核心信息是,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间的对抗,更是社会层面的全面冲突。1945年后,我们从战争中汲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保护平民。为此,国际社会在1949年和1977年通过了新的国际法(《日内瓦公约》和《附加议定书》),旨在确保平民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得到有效保护。然而,现实中这一目标并未得到落实。我们深知,今天在一些冲突地区,平民依然大量死于战火。

令人遗憾的是,政治家们在汲取历史教训方面严重缺乏反思。即使我们不断强调二战的性质,这些教训对他们来说似乎毫无触动。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过去,只关注眼前的局势、危机和问题。对他们而言,暴力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对其他人来说,暴力则是根本的灾难。只要政治家们的这种思维继续存在,战争还会继续。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