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邢晓婧】日本近现代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田隆至9月3日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礼活动。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仍遭受侵略、虐杀与制裁,而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参加甚至阻挠中国和俄罗斯的相关纪念活动,正是因为它们属于加害的一方。他表示,日本此前呼吁尼泊尔等多国不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战争缺乏反省的表现,更是毫不掩饰的殖民主义式的对他国内政的干涉。
长期以来,日本对侵华历史真相避而不谈,还有意渲染中国所谓的“反日氛围”。一些日媒炒作称,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在中国上映后,中国社会“正处于反日情绪易被激化的氛围中”。“这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民众的想法缺乏认知。”石田隆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由于日本至今没有与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明确划清界限,所以中国人民‘不再重演南京大屠杀’的和平诉求近来被日方宣传为‘反日’,甚至是对日本的‘攻击’。”他认为,日本只有彻底清算过去的战争罪行和加害责任,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据石田隆至观察,日中两国在历史认知问题上的隔阂已呈现出扩大趋势,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现象。很多在日本生活的来自中国及朝鲜半岛的人士都对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的蔓延怀有不安。
这种趋势也改变了石田隆至的个人选择。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原本从事印度反殖民独立运动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认为有必要将研究重点转向日本自身面临的历史问题,以及日本与中国、韩国的关系上。在多次采访战犯及战后审判亲历者的过程中,我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和平主义传统的卓越性及其延续至今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每次回到日本,我都深感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已偏离实际,陷入自以为是的状态。甚至在日中友好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对中国抱有警惕的人在增多。”石田隆至认为,弥合两国隔阂的唯一可能性或许在于直接的民间交流。有过访华经历或与在日中国人有过接触的日本人,往往会对自己通过日本主流媒体、互联网、学校及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中国观进行或多或少的重新审视。
在谈及作为学者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时,石田隆至说:“由于信息和认知的壁垒过于厚重,我认为自己的职责之一就是尽可能缩小这一认知差距。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看不到中国民众的‘真实面貌’——他们为何而喜悦,怀有怎样的烦恼,期待什么,又为何而愤慨,这些都鲜少被日本民众关注。因此,我致力于在传递具体事实的同时,结合中国社会的语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种落差产生的原因,从而消解日本人的偏见。我认为,这正是将自己关于战争责任的研究成果回馈给社会的教育实践。”
在采访的结尾,石田隆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人民的期待十分朴素,即日本能以真诚的态度直面历史、反省战争,而非一味回避或模糊焦点,陷于美化历史的泥潭无法自拔。只有建立在真实与正义基础上的和平才能为中日关系带来稳定、友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