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漂泊110年,宝塔“回家”!
2025-9-20 20:03
环球报
992

漂泊110年,宝塔“回家了”!

宝塔模型依旧颜色鲜艳

九层八面的塔身

风铃精致灵动

仿佛微风拂过便能叮当作响

9月19日

由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特别出借的

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

首次回到它所描绘的地方

成为10月即将到来的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

特展的重要展品

现场,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文物保管员丹尼尔·卡平带领工作人员开箱检查,并将木塔模型放入特制展柜,等待一场期待已久的见面。

开箱——

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首次“回家”

上午10时,丹尼尔戴上手套,头顶专业检测仪器,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人员缓慢、细致地拆开两层特质木箱,这座高1.85米、宽0.85米、纵深0.85米的木塔模型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对于木质结构而言,防撞是最为重要的,除了两层特质木箱外,宝塔模型的每一处关键部位都用防撞条隔开,宝塔檐角连同悬挂的风铃也被仔细包裹,由丹尼尔一个个亲手拆开。

现场,还有一个特制的三角形纸盒,丹尼尔将其拿到一旁,随着他缓慢拆开,宝塔塔顶呈现在眼前。随后,丹尼尔拿出塔顶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又将其放回特制纸盒内,等待宝塔模型全部检查完毕后再进行安装。

目睹整个开箱过程,让记者惊讶的,不仅是宝塔模型的精美,更感慨于历经一百多年,宝塔模型依旧颜色鲜艳,九层八面的塔身,风铃精致灵动,仿佛微风拂过便能叮当作响。

开箱过程中,每进行一项环节,丹尼尔都会拍照记录,同时对宝塔模型细节进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新的变化。“我还会检查环境参数,比如测光,确保光照水平符合要求。”丹尼尔说。

“这次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漂泊110年后首次回归南京,我们非常荣幸见证和参与这场跨越世纪的文明接力。模型在家乡的土地上展出,不仅让本土公众重新构建对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视觉记忆与文化认知,也让更多青年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文明的光辉在故土再次闪耀。”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

制作——

一群孤儿工匠展示中国宝塔建筑美学

宝塔模型何人所作?是一群孤儿工匠。

成立于1864年的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存世近百年,先后收养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幼童。

1913年,约300名对木工、油漆、雕刻技艺早已谙熟于心的孤儿工匠,在木工部主任葛承亮的带领下,历时一年多制作80余座宝塔模型,用以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杭州雷峰塔、上海龙华塔、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这些宝塔模型形态不一、风格多样、材料各异,年代可追溯到唐代至清代,全面展示了中国宝塔建筑的宏伟。

这些模型中,体量最大、颜色最鲜艳、最吸引人的,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制作的时候,琉璃塔已经毁于战火,于是他们以清代嘉庆年间《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版画为蓝本,并加上自己对于南京瓷塔的理解和想象,复原了这座1856年毁于战火的琉璃塔。”王文溪介绍,这是琉璃塔被毁后的首次模型复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万国博览会上,80余座宝塔模型从土山湾启航,驶向遥远的美国旧金山,成功惊艳世界。

这些模型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精湛的工艺,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得到外国参观者的称赞,最终荣获该届博览会最高荣誉“头等大奖章”,成为盛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护送——

一场跨越三国的文明接力

博览会结束后,木塔模型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购藏,再未展出。直到2024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塔游记1915:由上海到旧金山”特展,木塔模型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是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10周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琉璃塔的前世今生,该馆研究团队通过努力,征得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同意,把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借来南京展出。

于是,一场跨越三国的文明接力开始了。丹尼尔从美国出发,前往新加坡接到模型,经中国上海入境,最终护送至南京。

对于丹尼尔而言,这是一段特别的旅程。“木塔模型到达上海后,我和它一起坐专车来南京,目睹一路上的繁华,我感到震撼,到达南京后,看到现在的大报恩塔,我更觉得惊艳。”

丹尼尔说,在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对接合作过程中,他惊讶于南京方面掌握和整理的数据竟然比他们还多,更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用心赞叹不已。

前期对接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展馆大门入口高度不够,装有宝塔模型的特质木箱无法进入展馆。怎么办?博物馆方面选择将展馆大门高度抬高,让木箱得以顺利通过。

“这是我们以往与其他博物馆合作时从未遇到过的事情,真的令人惊讶。”丹尼尔感慨,博物馆用来放置宝塔模型的玻璃展柜十分精美,整体空间内湿度和温度的控制设备也非常先进。

跨越110年

宝塔模型首次回到它所描绘的地方

回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在丹尼尔看来,这是最适合展出的地方,

“在这里,它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欣赏!”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图片来源: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