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23日凌晨,从宁波舟山港启程的远洋货运轮船“伊斯坦布尔桥”轮正式踏上了单程预计18天的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以下简称“中欧北极快航”)。不少外贸从业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欧北极快航的开辟为中国外贸企业打开了直达欧洲市场的海运新动脉。在当前国际航运越发直面地缘冲突与关税压力的背景下,北极航道的进一步商业化运营不仅将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更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实践。
“又省、又快、又放心”
在随“伊斯坦布尔桥”轮出海的千余箱货物中,有不少是来自义乌的各类小商品。“这是一个好消息,走北极航道能大大缩短销售总周期,我们的产品也能以更低的物流成本进入欧洲市场。”从事家居饰品行业的义乌贸易商骆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企业发往欧洲的货物主要依赖海运,物流成本通常占货值的近一半,运输时间约40至50天。据他观察,欧洲大型港口虽多,但物流效率相对来说并不高。作为一名“厂二代”,他与身边的年轻同行时刻关注行业信息,以便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未来我们也计划通过这条新航线将产品推向欧洲市场。”
目前,义乌已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其中欧盟是义乌外贸进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义乌市对欧盟进出口额达573.9亿元,同比增长27.6%。
义乌市开臣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往欧洲市场发货主要有铁路、海运、空运这三种方式,其中海运占比较高,特别是发往德国、法国、英国这几个国家的货量较大。“具体的时间和成本因目的地而异。以海运为例,货物从义乌出发到德国港口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成本大概是1公斤8元左右;若采用中欧班列,时间会缩短至25天到30天左右,但成本会高于海运。”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随着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物流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也为义乌外贸企业及货代公司提供一个全新的“出海”选择。
新东方工贸公司是成立于宁波的一家当地进出口企业,业务涉及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市场,其中包括向欧洲提供节假日工艺品等。公司总经理朱秋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赞中欧北极快航“又省、又快、又放心”。
“对外贸企业来说,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大,尤其是对一些追求时效的跨境电商而言,物流成本压力更大。这条航线的开通为外贸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对利润不断摊薄的外贸行业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朱秋城表示,中欧北极快航在特定阶段比中欧班列还快,在涵盖万圣节和圣诞节的西方年末购物季前夕,一些时效性强的节日工艺品完全可以选择这条线路,让企业在欧洲订单的时间安排上更为从容。
“又省、又快,中欧北极快航为企业节约了很多钱。”朱秋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物流成本在很多外贸企业所有成本中的占比高达20%至30%,这意味着物流成本稍有变动,就会影响企业盈亏。他坦言:“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感受非常直接。比如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欧洲企业增加圣诞礼品的订单,如果交货时间要求比较急,我们只能发空运,成本比海运一下子提高了50%。”他还介绍称,中欧北极快航带来的另一项成本削减来自于运输周期加快带来的企业周转效率提升,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周期缩小,备货以及库存都相应降低,同样为企业节省了不少资金占用。
对于过去几年苏伊士运河堵船以及红海航线危机所带来的船期延误,朱秋城则一直心有余悸。其后果是大量海运船只不得不绕行非洲南部好望角,时间和成本都大幅攀升。“更要命的是因为船期延误可能会遭到欧洲客户的拒收和索赔,而且影响合作信誉,这都为外贸企业带来‘不可承受之重’。”朱秋城说,“而中欧北极快航规避了大量地缘冲突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让中国出口企业更为放心。”
不过,对于当前的中欧北极快航,朱秋城也略有遗憾,“这条航线只在7月至10月通航,在时间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为全球经贸秩序的稳定注入更大的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欧北极快航主要经由邻近俄罗斯的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其正式开通不仅有助于中国海上贸易路线的拓展,也意味着中俄两国的海上交通合作正在不断升级,为“欧亚大陆桥”运输拓展更丰富的路线。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明确指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张弘表示,近年来,俄罗斯非常看重北极开发,也十分乐见与中国在北极航道上的合作。双方的进一步握手有望为全球经贸秩序的稳定注入更大的确定性。
“东北航道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延伸数千公里,穿过俄罗斯北极海域。由于近年来海冰持续消融,这条航线变得更加容易通行,莫斯科也将其视为开展新国际项目的机遇。”“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称,俄罗斯一再呼吁国际社会合作开发北极地区。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概述了该地区的发展目标,包括将东北航道打造为跨北极运输走廊的核心部分。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在本月初的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上,俄总统普京宣布将全力推进跨北极运输走廊建设,实现这条北方供应链的24小时全天候运营。该战略涉及陆上基础设施、通信系统、导航设备、船舶服务及应急救援体系的全面升级。根据规划:俄罗斯将对其位于北极与远东地区的港口群启动现代化改造,新一代破冰船已进入设计阶段,机场及起降平台将进行全面翻新。据预测,到2030年北极航道年货运量将突破1.03亿吨。
俄罗斯《消息报》此前援引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的话称,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新合作方向,反映了两国不仅希望扩大北极物流领域的合作,而且还希望协调建立替代传统贸易路线的全球基础设施新支柱。
张弘分析称,对中国而言,在面临全球各种地缘政治挑战、地缘安全挑战甚至是经济竞争的复杂背景下,想要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通过构建新的物流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这将为全球产供链的安全畅通以及维护全球经贸秩序的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制造”将更快登陆欧洲
德国《明镜》周刊称,此前,北极航道主要用于俄罗斯国内货物运输和中俄贸易,但新的篇章已经开启——中国和西欧之间拥有了一条崭新、可靠的定期快速通道。一些欧洲航运和货代公司已经对于这条航线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国制造”未来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欧洲市场。
“崭新的北极航运服务将有助于日益增长的中欧贸易。”彭博社在关注中欧北极快航的一篇文章中分析称,在美国的关税政策削减中国与美国的跨太平洋贸易之际,中国通过加强极地冰区航线运输表明,中国决心避开瓶颈,寻找更快捷的方式让货物运抵欧洲客户。
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也认为,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悬而未决的情况下,欧洲是中国日益重要的出口市场。新航路的服务运费介于中欧班列和传统航运费用之间,目标客户是跨境电商的包裹等时效性货物以及动力电池等高价值货物。
彭博社援引牛津经济研究院今年7月发布的数据称,欧盟在中国整体出口中的份额正在上升。一些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通过新车型和展厅加强其在欧洲的扩张。与此同时,欧盟方面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也在加紧同新兴市场达成更加广泛的贸易合作。
美国“政治家”网站援引华盛顿智库北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创始人马尔特·亨珀特的话称,如果这条航线未来顺利正常运转,可能对欧洲汽车行业产生影响。集装箱海运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港口停靠,对于每一艘货船的装卸效率影响不一,而汽车海运适合“直达”。亨珀特这样表示:“想象一下,一万辆中国电动汽车装船后直接运往荷兰鹿特丹或德国汉堡再全部卸下,中间没有停靠站。随着北极航道启动,这是可能会是我们在未来10至15年看到的景象。”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王冬 马梦阳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