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先驱报》9 月22 日文章,原题:为何韩国人明知书本浅显却仍持续购买 2018年,《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一书面世,在韩国出版界掀起了罕见的风潮。这本书兼具回忆录与心理对话的性质,基于作者的抑郁症经历而写成,被书店归为“韩国随笔”。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以真诚而脆弱的个人叙事脱颖而出。
7年过去,这一类目却已大不相同。如今,韩国各地的书店里,一排排色彩柔和的书籍整齐摆放,书页上充斥着类似的句子:“仅仅存在,你就已经足够。”“即使停下脚步,也是前进的一种。”“幸福就藏在寻常日子里。”业界将这些作品统称为“治愈随笔”。它们篇幅短小,由简短段落或零散语句构成,方便快速翻阅。与基于真实人生经历的回忆录不同,这类随笔更像是“可引用的语句合集”,而非完整的叙事。
如今,韩国最大几家连锁书店的月度畅销榜上,前十名中总有两三本是“治愈随笔”。根据连锁书店“Yes24”的年度报告,2023年韩国共出版了4200多本随笔,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自2019年以来,“韩国随笔”的销量增长了30%以上,而非虚构类和翻译文学等类别却停滞不前。“这对出版商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一位大型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匿名表示,“你不需要人物,不需要研究,也不需要故事。关键在于句子是不是能被荧光笔画下,看起来好不好拍进Instagram。这就是如今的标准。”
对读者而言,吸引力几乎与文学质量无关,而在于购买本书所象征的意义。“我并不指望它们改变我的人生。”一位从事药剂师工作的韩国读者说,他买过几本这样的随笔。“我知道这些句子很模糊。但当我买下它时,就像是给了自己一个休息的许可。”在韩国,这个举动确实有分量。买书依然带有文化上的正当性。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正妍解释道:“书在韩国依然是严肃的象征。所以当人们花约1.6万韩元(约合81.3元人民币)买一本随笔时,他们买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买到一种对自己说‘我在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照顾自己’的权利。”
这也解释了为何读者即便意识到这类书内容空洞,仍不觉得受骗。交易本身是清醒的,他们知道书页里多是陈词滥调,但这笔恰到好处、足够让人感觉“有分量”的花费为他们带来了社会认可的自我疗愈方式。心理学家则认为这既有益处,也存在风险。“当人们处在巨大压力下,他们并不需要严谨的分析。”韩国延世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李东龟说,“他们想要的是能一眼吸收的文字,几乎像咒语一样。这能缓解孤独感。但要区分快速安慰与真正康复的不同。危险在于人们误以为这些句子能替代治疗。”
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对“随笔”宽容。“这就像心灵的快餐。”韩国庆熙大学欧洲文学研究生尹同学说,“易于吞咽,瞬间满足,被包装成滋养心灵的食物,但大多只是空热量。我不责怪人们去买,但如果这成为我们精神上的主食,那才令人担忧。”而出版商对此需求心知肚明。那位匿名编辑补充道,“一个有20万粉丝的网红,几个月内就能被包装成作家。书本身不需要深度,他们的受众天然就是市场。”(作者文俊贤,朱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