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能做什么?乘一次公交车,买一个馒头,或者——走进剧场,看一场专业剧团演出的“大戏”。近日,山东菏泽、湖南岳阳、陕西渭南、甘肃张掖等多地推出的“一元剧场”模式接连走红。一张仅售一元的小小门票,不仅拉近了基层群众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更映照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智慧与温度。
“一元剧场”最早出现在2007年的陕西渭南。为破解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困境,当地依托秦腔剧团和院线资源,推出“一元剧场”文化惠民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便能“花小钱,看大戏”。自推出以来,仅渭南市秦腔剧团就已演出1000余场,惠及观众超千万人次。
但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一元的票价,如何覆盖演出成本?演出质量与剧团的可持续发展又该如何保障?
实际上,“一元剧场”从不只靠门票收入生存。它的背后,是一套“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剧团服务+社会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在起作用。很多地方通过企业赞助、公益支持、文旅融合等方式,为剧团的持续运营注入活水。比如河南周口的“周末一元剧场”,在政府保障、社会助力与票务收入的共同支撑下,不仅实现了稳定演出和固定档期,缓解了“人才流失、行当断档”的困境,也让看戏渐渐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一元剧场”的推出,不仅让传统戏曲在与观众的真实互动中焕发新生,也促使剧团不断优化内容、创新形式,逐步建立起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比如在湖南岳阳,随着演出场次增加,观众的审美不断提高,口味也越来越“挑”。为适应这种变化,剧团一方面精选30多部传统剧目重新演绎,让演员重拾多年未演的绝活技巧;另一方面新创《寸土不让》等现代剧目,不断拓宽表演边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收获精神上的文化共鸣。
更值得欣喜的是,“一元剧场”从未局限于固定舞台。它走进校园、社区、工厂,以及田间地头,让艺术真正直达生活现场。不少地方还借此打造“百姓舞台”,鼓励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例如湖南岳阳通过千场演出,培育了380支民间文艺团队和超过2000名文化志愿者;而在重庆开州,在“壹圆剧场·百姓主场”首演仪式上,11个由当地群众自编自导的原创节目轮番登场,用充满烟火气的本土表达,生动演绎出城乡新貌与时代风情。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只收一元,为什么不干脆免费?
“一元钱票价”虽小,却蕴藏着大智慧。它既有助于维持剧场秩序,也能慢慢培养观众“购票看戏”的消费意识,更在无声中传递出“文化产品有价值”的观念。正如山东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朦所言,“小小的一块钱,让观众有了‘花钱看戏’的仪式感”,既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基层文化土壤的耐心培育。
可以说,“一元剧场”不只是在“送文化”,更是在“种文化”。它如春风化雨,悄悄播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激发大众对艺术的热情与喜爱。正因为人民生活是文艺最深厚的土壤、最鲜活的源泉,依托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元剧场”,才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长久生命力。
我们期待,随着“一元剧场”模式日益成熟,更多数字传播、文旅融合等创新做法的不断涌现,将会推动优质文艺资源持续下沉,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到丰富、普惠、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好戏之所以直抵人心,不只因为低票价,更在于好的内容、真的情感、活的机制。“一元剧场”的真正魅力,正是让文化扎根人民,让艺术在乡土中绽放。
作者:蒋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