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中国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有助于重拾互惠合作
2025-9-26 16:45
俄罗斯卫星报
706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专访时表示,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实现自身国力获得跃迁发展的契机,更包含着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核,有助于深化各国间互信理解,重拾互惠合作。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是,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与此同时,习近平呼吁世界发达国家带头采取更有力的气候行动。

专家指出,过去10年间,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目标,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新能源汽车、光伏与风电设备等产品集合机械、电气、信息技术与材料多个上下游产业,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效率也提升了能源的精细化利用程度;环保材料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引发的消费场景极大推动了节能减碳的进程。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亿吨,成交额459.3亿元。碳市场通过绿电交易、碳定价等市场价格机制实现了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转换,也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提供了金融支持。许勤华表示,伴随着更为完善的制度出台,中国的碳市场制度也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另外,中国将气候问题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积极开展元首气候外交,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组织机制的建设与创制,优化节能减碳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专家称,中国以国际绿色合作为抓手,深化南南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

尽管这一愿景的实现势在必行,但许勤华承认,实现绿色转型,达成减碳目标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首先,能源供需的结构性不均衡。西部是风光发电的重要产能区,但其能源需求总量低。风光发电装机量的激增导致间歇性供电压力增大,电网消纳与储能存在短板,跨区绿电输送导致损耗。此外,氢是极为重要的原料,其成本高、总耗能多,转型成本的分摊问题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电力系统转轨的系统性危机。伴随着风光发电比例的扩大,供能的间歇性峰谷效应越发明显。储能装机的总量与发电量不相称。另一方面,数字产业发展要求更丰富稳定电力供应以维持基本运转。如何满足数字科技产业的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与可持续能源的稳定供应平稳更替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许勤华最后总结说,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生态修复和增强气候韧性,推进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自身国力获得跃迁发展的契机。绿色转型更包含着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核,中国坚定地贯彻落实气候治理的目标,不只是承担国际气候治理责任,更是寄希望于通过开展绿色合作,深化各国间互信理解,使各国摒弃零和思维,重拾互惠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9月25日就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回应说,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一以贯之,是世界上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决、行动最有力、落实最有效的国家。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