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基建狂魔”再创“世界之最”!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2025-9-28 11:19
环球报
991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樊巍 林小艺】经过3年多的努力,9月28日上午,贵州六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目睹了“一桥飞架深谷,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景象,并见证大桥通车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我国先进的基建技术和施工能力,花江峡谷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难题,“我们希望将我国的新兴高科技技术和大桥的土木工程进行结合,让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这座大桥的建设中得以体现。”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由于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贵州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过3.2万座,全球前100座高桥中,贵州占据近半席位,并包揽前三。而于9月28日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跨径达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且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因此花江峡谷大桥也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之间的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的2小时锐减至2分钟。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横竖都是第一’的世界级桥梁,我们在大桥的建造上融入许多创新的技术和理念,让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稳立云端。”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袁泉介绍称,花江峡谷大桥有多个独到之处,首先是锚碇设计上因地制宜。桥梁一侧岸地势陡峭,另一侧岸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项目团队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采用“非对称锚碇设计”,一侧采用隧道锚,另一侧采用重力锚,因地制宜,让结构受力、生态环保、工程造价实现最优的组合。其次是造型设计上寓意独特,桥塔以受力合理的“门”型结构为基础,将峡谷岩层地貌融入设计。塔身如山门对开守望,两侧塔柱高耸如石壁,上横梁勾勒出“山峦重叠入云端,千峰万仞皆相连”的廓形,远观犹如石林跃出天际,与周围自然和谐交融。

此外,项目团队还将大桥与桥位周边的三叠纪地质奇观、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战斗遗迹等相结合。袁泉进一步表示,花江峡谷大桥的设计将“中国脊梁”作为核心元素,在大桥的美学设计中融合当地自然景观及古海洋遗迹,比如大桥主塔涂装,结合当地“绿水青山、峰丛地貌”元素,同时体现祖国“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在吊索外侧设计了宛如“琴弦”的亮化效果,流动的灯光可以随不同音乐做出变化。还充分考虑旅游业态的需求,利用大桥下层钢桁梁层高空间,设置观景廊道,高空竞速跑道、高空蹦极,让游客体会世界第一高桥的壮观,也可以参与到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我们在设计上还留了足够的空间,为桥旅融合发展的各种旅游业态预留了充分的条件,比如,锚碇,未来可能就是一个超级工程和攀岩的结合体。”袁泉称。

“2021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花江峡谷大桥的选址的位置,当时这里没有通路,我们在爬到山顶之后,一眼就看中了这么美的地方。”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刘豪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山区桥梁设计的桥梁工作者,经常能够看到令人惊喜的美景,但在他看来,花江峡谷大桥的景色特别漂亮,美到令人吃惊,于是他想到让最美的风景搭配最高的桥。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花江峡谷大桥定义为‘桥旅融合3.0版本’,我们希望通过这座大桥,能够把贵州的好山好水展现在游客面前,让他们可以通过这座大桥和国省干道这些‘毛细血管’再深入到贵州各地,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刘豪称。

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的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同时,气候多变、气象复杂,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对抗峡谷强风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袁泉介绍称,为了掌握风的规律,项目团队进行了物理风洞试验。为了“捕捉”捉摸不定的风,还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为施工提供精准气象参考,也为桥梁施工和后期的极限运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此外,北斗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也在大桥施工过程中得以运用。“花江峡谷大桥采用悬索结构,这种桥型在贵州其修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中,因为它是一种高墩大跨径的桥梁,全桥共有93个节段,总重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因此我们采用了北斗系统、物联网技术、5G传输等技术,将自动化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刘豪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这种技术减少了危险环境下的人工作业量,不仅确保了高空风速不确定环境下吊装的安全性,还提高了吊装精度和施工质量。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种技术实现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和预警,还实现了除大风天气以外的24小时吊装作业和一键吊装,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大桥建设的整个吊装过程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创造了桥梁建设的“贵州速度”。

“花江峡谷大桥的高效建设得益于我们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托举,让我们可以利用国家的先进技术,为桥梁建设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刘豪认为,正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才能推动花江峡谷大桥这种超级工程的建设。贵州桥梁屡创纪录的背后,是贵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