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8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万公里,跃居世界前列。铺设规格实现了从2英寸到48英寸海管的全尺寸覆盖,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海上油气输送的“大动脉”,海底管道既能串联油气田内部各设施,又可将油气资源稳稳输送到陆地终端,形成“水下井口—海底管道—陆地终端”完整生产链,被喻为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生命线”。
然而,海底管道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等特点。我国海底油气管道工程起步比国际晚了30多年,直到1985年才用浮游拖拽的“土方法”,在渤海湾西南部的埕北油田建成国内首条应用于海上油气开发的海底管道。
海底管道内部输送介质多为高温高压油气,外部面临极端海洋环境及恶劣地质条件。随着水深增加,海底管道承受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在1500米水深的海底,管道要承受150个大气压,相当于将1.5辆家用小汽车的全部重量,集中压在一张A4纸上。因此,要确保海底管道在20年乃至更长的服役过程中保持安全稳定极具挑战。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海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对海底管道工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安装分公司副总经理贺辰介绍,经过建设者近40年的持续攻关,我国已成功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设计安装等技术难题,具备了在我国全海域自主进行海底管道工程建设的能力,建成了集设计、建造、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在内的完整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体系。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依托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加大原创性技术攻关,铺管作业能力实现全面提升,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最大作业水深1542米,实现从浅水向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