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馬尼拉的「兩副面孔」
2025-9-30 02:33
菲律宾商报
1071

新華社記者 聶曉陽

傍晚時分,菲律濱馬尼拉敦洛區一隅的哈皮蘭貧民區,殘垣斷壁在夕陽下拉出長長的影子。幾周前這裡突發大火,數百間棚屋化為灰燼。如今,焦黑的灼燒痕跡依舊清晰,受災民眾已用廢木板、鐵皮和塑料布匆匆拼湊起新的屋頂。

據菲律濱消防局統計,大岷區每年發生數千起火災,通多等貧民區是火災高風險區域。電線私拉亂接、屋舍密集、通道逼仄……這些因素疊加,使火災一旦發生便極易蔓延。

走進哈皮蘭,潮濕、煙熏與垃圾混雜的氣味撲面而來。狹窄曲折的巷弄如同迷宮,很多地方兩人並肩都難以通行。民眾居住的棚屋由廢木料、鐵皮與塑料布拼湊而成,有的屋頂還壓著石塊以防被大風掀翻。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裡的男人多半在附近垃圾山拾撿塑料瓶、舊鐵片和紙箱,以換取微薄收入;女人則在屋前清洗、分類垃圾,或擺小攤補貼家用;孩子們年紀尚幼,便已學會隨父母拾荒或搬運廢料。回收站的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送來多少,我們就收多少。這就是他們賴以維持生計的方式。”

這裡最令人觸動的是所謂“拾荒菜”——垃圾堆裡撿出的剩肉,清洗後再油炸端上街頭出售。記者在當地朋友陪同下目睹了製作過程:殘肉被反覆清洗、裹粉下鍋,最終端上餐桌。有人在簡陋飯館裡一邊吃一邊笑稱,這是“改善生活”。

即便如此,如菲律濱前總統發言人埃內斯托·阿貝拉所說:“如果你以為吃‘拾荒菜’就已經算是貧窮,那還沒有真正見過貧困。最極端的貧困,是連三餐都無法保證。”這句話點出了“拾荒菜”背後的民生困境。

菲律濱民調機構“社會氣象站”今年8月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約49%的家庭自認貧窮,另有31%認為自己“接近貧窮”。這意味著幾乎每兩戶家庭就有一戶感到生活困頓,折射出宏觀經濟增長與民眾“體感”的落差。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菲律濱經濟近年來保持5%以上的年均增長率,但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數仍在40左右,表明貧富差距依舊顯著。

與哈皮蘭貧民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尼拉另一端的博尼法西奧環球城。這裡摩天大樓林立,奢侈品牌商場燈火輝煌。摩天大樓與鐵皮棚屋比鄰,玻璃幕牆的輝煌與垃圾堆旁的簡易籃球場並存,“兩副面孔”共同勾勒出馬尼拉的真實剪影。

這“兩副面孔”並非彼此隔絕,而是緊密交織,提醒人們: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於亮麗的天際線,更在於能否縮小社會的裂縫,讓更多人能真正分享成果。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