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罗马/上海10月2日电(记者李彦南 许晓青 徐欣涛)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的小城马切拉塔安宁平静,这里山城景色迷人。沿着起伏蜿蜒的街道行走,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短暂停滞。此地正是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乡。
入住酒店时,一张名为“利玛窦旅行路线”的城市地图吸引了记者注意。地图上有不少以利玛窦命名的街道、大楼和广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以中文拼音“利玛窦”命名的广场。广场虽小,却处于城市核心位置,在这里竖立着一组以利玛窦与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为原型的雕塑《利徐谈道》。
走近这组两米多高的青铜雕塑,可见利玛窦身着儒服,一只手指向远方似在讲述,身旁的徐光启则望向他所指的方向认真倾听。雕塑旁的讲解牌以意、中、英三语写道:17世纪的这两位圣贤开创了中欧文明互鉴的先河,为我们指明了携手同行的正确方向。
这组雕塑的创作者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杨冬白。他说:“意大利是雕塑大国,整个国家的街道、社区充满艺术气息,这次创作代表着中意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我而言责任重大。”杨冬白说,他从内容设定、艺术风格等多角度考虑,最终创作出蕴含中国文化气质、风格粗犷洒脱的雕塑作品。“我畅想两位贤者漫步在马切拉塔街头,二人亦师亦友,边走边谈,画面既亲切又朴实自然。”
17世纪初,徐光启结识了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两人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多部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利玛窦还将中国的四书五经传播到西方,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让西方世界逐步了解当时的中国。
今年5月,由利玛窦国际基金会捐赠的《利徐谈道》雕塑在马切拉塔市正式落成,为这座小城与中国的情缘续写新篇。马切拉塔市政府文化部门负责人卡蒂乌莎·卡塞塔说,数百年前利玛窦踏上东方之旅并融入中国文化,如今中意两国人民间的深厚情谊仍在延续,“在马切拉塔有许多与利玛窦相关的雕塑和纪念场所,人们能深入了解这座小城与中国的历史联系,铭记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徐光启的故乡上海,还有一组名为《徐利谈道》的雕塑竖立在徐汇区光启公园,与马切拉塔的《利徐谈道》遥相呼应。中意文化交流学者宋浩杰介绍,早在2014年,徐汇区就与马切拉塔市互赠雕像。“利玛窦把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徐光启则真诚地接纳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二人之间友好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为当今两国人民交往作出表率。”
谈及利玛窦与中国的渊源,利玛窦国际基金会主席达里奥·格兰多尼(中文名:高达理)告诉记者,正是通过利玛窦,欧洲才真正认识了中国。作为一名传教士,他谦逊友好,尊重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中国,潜心研习中文,最终逐渐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折服。利玛窦与徐光启的珍贵情谊值得延续,如今意中两国人民应当增进交流,促进理解互信。
“以中文拼音命名这处‘利玛窦广场’,是希望中国友人来到此地也能感到宾至如归。昔日徐光启帮助利玛窦融入中国,而今我们希望让徐光启也能在这座城市留下足迹。”高达理说。(视频: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