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阿拉木图10月4日电 记者手记|多线布局促中哈物流合作稳步向前
新华社记者郑钰 孟菁 张继业
草原深处驼铃回响,中欧(中亚)班列“钢铁驼队”奔腾不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加快建设。从丝路古道到现代枢纽,如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五条国际铁路走廊贯穿而过,今年过境运输量将达3300万吨。记者一行近日来到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阿腾科里口岸及阿克套港,亲身感受中哈物流合作的加速度。
9月1日,一列满载汽车配件和电子产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站缓缓驶出,标志着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今年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达5000列。当前,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线路达125条,覆盖德国、波兰等21个国家,搭载的货物品类超过200种。
口岸哈方一侧,多斯特克枢纽站总经理塔坎·吉扎托夫告诉记者,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中亚)班列的蓬勃发展,经过多斯特克口岸的货运业务量近年来年均增长约20%。2024年多斯特克枢纽站的换装量规模大幅超越2023年。在多斯特克陆港内,哈方已投用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人工智能应用,可将作业指令直接下发至集装箱装卸设备,在场站内精准定位箱位并执行作业。
“未来随着哈境内多斯特克-莫因特铁路复线的开通,阿拉山口-多斯特克接发列车能力还将大幅提升,我们对持续增长保持乐观。”吉扎托夫说,多斯特克枢纽站计划继续扩容,进一步提升换装效率。
扎尔肯特是距离中哈边境阿腾科里口岸最近的规模城镇,这里居住着每天往返口岸及边境地区上下班的哈当地居民。近年来,扎尔肯特的人口已从4万增长到5万。记者看到,哈大城市才有的网红连锁汉堡店和珍珠奶茶店已悄然落户,多家星级宾馆在此开业。
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位于中哈边境杰特苏州“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内,占地总面积129.8公顷,是中亚地区最大的陆港。已在此工作8年的“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商务经理穆斯利姆·卡德罗夫告诉记者,哈中物流合作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边境地区带来“井喷式商机”,多重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红利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经济特区,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前来落户。
卡德罗夫说,“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自2015年以来,作业线路由最初的6条增至19条,经营业务由单一的集装箱换装扩充至集装箱、散杂货、商品车等货源换装,截至2024年,无水港换装量由2万标箱增至32.4万标箱。今年前8个月无水港换装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走进里海沿岸的主要海运枢纽阿克套港,记者看到,整齐堆放三层的集装箱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港口工人正用起重机有条不紊地将货物装载到停靠在岸边的货轮上。这里是里海最现代化的港口之一,也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重要一环。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代理秘书长努尔古莉·扎库波娃告诉记者,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起自中国,经哈萨克斯坦和里海水域至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并可延伸至土耳其和欧洲国家。在全球物流格局深刻转型、货流加速重新分配的背景下,跨里海国际运输线路的重要性急剧上升,走廊的建设速度和运力增长快速推进。
扎库波娃介绍,2023年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在哈境内全年仅开行11列集装箱班列,而2024年这一数字达359列。2024年走廊货运总量逾450万吨。今年前8个月集装箱班列开行数量更是达到275列,同比增长61列。据预测,到2030年走廊过境运输能力可达约1000万吨。
扎库波娃介绍,哈政府正大力推进多元化东西向过境运输能力,并积极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兴修铁路。此外,今年6月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一期先导区正式启用,对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来说,相当于增添了现代化的“加油站”和“调度站”。
扎库波娃说,未来,走廊将致力于简化协调海关程序;大力推进货流的集装箱化,提升运输效率;并推动沿线大型物流运营平台的对接整合,实现走廊物流数字化。
阿克套国际海上贸易港商务工作负责人阿努阿尔·涅梅绍夫表示,哈里海沿岸的港口同多斯特克和霍尔果斯等重要物流节点相连,形成多条物流动脉,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多元化有韧性的亚欧运输格局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为构建更为稳健、均衡的国际贸易体系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