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是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物承载着这份情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的智慧与精神风貌。
“后母戊”青铜方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反映了商朝贵族对祖先及家族荣誉的尊崇,体现了古人对于家族与国家紧密相连的观念。“后母戊”青铜方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代表了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是西周早期盛酒器,通高38.5厘米,重14.6千克。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何尊造型优美,上圆下方,通体有四道扉棱,上部纹饰以芭蕉叶和蛇纹点缀,腹部和下部分别饰以高浮雕、浅浮雕的兽面纹,纹饰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变化。何尊铭文内容为西周历史研究和青铜器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为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鲜艳蓝底上织绣了红、黄、绿、白色花纹,合为五色,勾勒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的形状,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巧妙排列其中。织锦的颜色、花纹全部由经线承担,纬线只起固定作用,代表了汉代织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发现地尼雅遗址,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的故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据学者推断,五星锦在此时被赐赠给西域精绝国的王公贵族,成为汉王朝管辖和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物证。
“中国人民”五乳神兽镜
武汉博物馆藏
这面“中国人民”五乳神兽镜以神兽纹为主题,是汉代铜镜较多见的装饰题材。难得的是,镜主体纹饰外围所铸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五乳神兽镜外区一周有工整的隶书铭文:“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这段铭文表达了汉代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