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91岁的他仍下海游泳,只为……
2025-10-6 10:08
环球报
1358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以一部《青春万岁》,展现万象更新下青年人的成长和初心;29岁那年,他举家从北京迁往新疆,记录“祖国大地的力量”;如今,91岁的他仍笔耕不辍……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走近他从青春激昂到岁月沉淀的文学长征。

19岁创作《青春万岁》

记录共和国“伟大的开始”

有人将王蒙比作“共和国文学的书记官”,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诚的情感,表现了共和国的变迁、人民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变化。

王蒙出生于1934年,他的童年大多在战争动乱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由于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王蒙开始倾心革命,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1949年10月1日,王蒙作为腰鼓队员,欢跳着通过天安门广场。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的鼓点:“一个是‘咚吧咚吧 咚咚吧咚吧’,然后是‘咚咚吧咚’‘咚咚吧咚’‘咚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大家都有自己的鼓点。”

在十四五岁的年纪,赶上旧中国的结束与新中国的建立,对王蒙而言,这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面对万象更新的共和国,王蒙清晰地感受到了大家的“兴奋”和“激情”。他觉得这种情绪值得记录,“今后当然可能有困难,也会有曲折,但不管有什么曲折和困难,我们曾经这么伟大地开始过,能忘吗?”

王蒙决定写一部独一无二的书,用他的话说,“写从黑暗到光明,从束缚到自由,从卑微到尊严,从童真到青春……”

19岁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就这样诞生了。这部作品没有描写炮火纷飞的战地时光,而是以一颗火热之心,记录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心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自己的青春奋斗着,为祖国的事业奋斗着,那份热血、活力、智慧、勇气,给无数人送去了精神力量。

从北京迁往新疆

为写作寻找“大地的力量”

“单有北京经验,写不出祖国大地的力量。”29岁那年,王蒙离开北京,举家迁往新疆,他要去寻找更辽阔、更有力量的生活经验。

在伊犁巴彦岱,一个意为“大雁飞落的地方”的村庄,他一住就是6年,与当地村民一起劳动,成了大家口中的“老王”。

那时候,很多村民看到体重50公斤出头的王蒙会向他开玩笑:“一阵大风吹跑了怎么办?”可渐渐地,大家发现王蒙绝不是一阵大风就能吹跑的人——他能扛起200多斤的麻袋,“等于一个王蒙扛两个王蒙”。

“你得爱他们,让他们爱你,但你不能带翻译去搞恋爱。”王蒙回忆,初到新疆时,一位分管文教的书记点醒了王蒙。于是,王蒙开始主动学习当地语言。他曾戏称,自己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是“维吾尔语博士后”。他结交了许多朋友,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维吾尔语的名字,意为“钢铁一样的生命”。

在王蒙看来,语言不仅仅是符号,还是生活的一部分,掌握了维吾尔语,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勤劳、善良、坚毅。在与当地朋友的相处中,王蒙也收获了独特的生活哲学:“如果你家只剩两个馕,就吃一个,留一个当手鼓敲。天无绝人之路,该高兴还得高兴。”

王蒙在边疆生活了16年,他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新疆辽阔大地上丰富的生活,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沉淀为他笔下的《在伊犁》《这边风景》。

他写道:“我们的边陲,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各族人民竟蕴含着那么多的善良、正义感、智慧、才干和勇气,每个人心里燃着那样炽热的火焰……”他说:“我不是用第三者吃瓜的眼光写新疆,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91岁仍坚持写作

“顾不上焦虑,我还得写下一本”

王蒙常说,他有写不完的文字。从19岁写《青春万岁》,到80岁凭《这边风景》获茅盾文学奖,如今91岁高龄,王蒙仍坚持每天写作。“我顾不上焦虑,我还得写下一本。”

青春的心态,这让王蒙永葆文学的青春。“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文学就是要让你的青春不老。”在北戴河写作期间,他每天下午要到海里游两个来回,充沛的体力也是他作品源源不断的重要保证。

他曾说一写小说,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创作了百余部小说,还有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如今,他还有一部作品正在编辑中,预计近期就会出版。他说:“写作是很快乐的事情,有我对人生的眷眷不舍,有对好人的祝福,有对朋友的想念,有对国家的祝福。”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吾家吾国》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