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 伯乐编辑】
泰国政坛,正被一场前所未有的“灰色资本风暴”笼罩。
人民党议员朗西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公开警告称,跨国洗钱集团正通过复杂的资金网络渗透泰国政商体系,其中部分资金源头指向中国。
这些资本披着“合法外资”的外衣,打着“助力发展”的旗号,却暗中操纵地产、掏空金融、干预政治。

短短数月内,多起案件相继曝光,使“中国资本”成为泰国舆论最敏感的词汇。
在泰国警方的多起洗钱案中,中国人的身影频频出现。
芭堤雅一宗电信诈骗案中,警方锁定一名中国头目——他利用多层“马甲账户”流转赃款,再通过中间人取现转交,层层脱钩、几乎无迹可寻。
曼谷警方近期破获的“黄金洗钱案”更让人震惊——涉案金额逾千万泰铢。
嫌疑人通过金饰店虚假交易洗白资金,最终以“投资回报”名义流入海外。
主犯之一,正是一名中国籍男子。

而2025年5月清迈警方捣毁的“酒店投资洗钱网络”,涉案金额高达50亿泰铢。
该集团表面投资旅游地产,实则通过空壳公司层层过账。
调查发现,背后操盘者同样有中国人身影,资金往返于泰国、香港、新加坡及柬埔寨之间,层层转移后伪装成合法投资。

黄金成了赃款漂白的媒介,而背后的洗钱网络早已织入泰国社会肌理。
一连串案件,让泰国社会陷入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中资推动了泰国基础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是泰国经济的重要助力;
但也有人担忧,灰色资本的渗透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影响国家安全。
舆论的撕裂,让“中泰一家亲”的友好氛围蒙上阴影。

对泰国民众而言,“中资”正在从“机遇”变成“警惕”的对象。
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中国资本”本身,而在于监管透明度的缺失。
近年来,中国已加大反洗钱力度,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情报共享;泰国方面也在推进外资透明机制,力图划清“良性投资”与“灰色资金”的界线。
真正的挑战,不是资本的流动,而是如何让它在阳光下流动。
要让资金来源更透明、合作更公开,中泰才能走出阴影,重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