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菲律宾政府突然宣布,自11月起重新开放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表面上说是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复苏,但传出的风声却指向另一层意味——这次政策“松绑”,真正想“救”的,也许不是旅游,而是濒死的POGO。
一边南海擦船,一边开门迎客?
看似矛盾,其实算计。
就在菲中公务船在南海铁线礁擦碰、两国舆论剑拔弩张之际,马尼拉却在签证上“松了口”。
这种“外交逆行”的操作,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冲突未解,为何偏偏此时开放?
答案只有一个——钱。
马科斯政府深知,靠美国军援救不了财政赤字;而中国资金、游客、以及灰产外溢的“热钱流”,才是能立刻“回血”的现实资源。
2025年的菲律宾,正处在经济压力、外交纠葛和内部治理的三重夹缝中:
旅游业疲软、外资撤离、房地产空置率飙升。
电子签重开,被视为是一次“引水进园”的策略。
房东最先嗅到味道:“租约回来了!”
还没等政府官宣电子签,菲律宾房东圈就已经躁动了。
“原来空了一年的公寓,突然有人问能不能长租。”“园区那边有人打听,想一次签几十间宿舍。”
这些传闻从9月底开始蔓延。
这说明,市场比公告更早收到信号。
换句话说——电子签的“复活”,早就有人提前知道。
在租金收益率整体承压、空置率高企的大环境下(2025 年马尼拉公寓租金收益率约 5.57%,空置率预计维持在 25–26%之间),部分房东提前签约的行为,正是赌一个“复活”预期。
换句话说,电子签的‘复活’,市场早已提前知道。
POGO园区回魂:电子签成“人头通行证”
根据菲移民与经济区的最新备案,过去两个月已有数十家“新注册的网络科技公司”在克拉克、邦板牙和帕赛落地。
但这些公司几乎无公开业务,也无产品输出,反而在招聘“中文客服”“支付顾问”“技术后台人员”。
知情人士透露:
“POGO不是没了,只是换了壳。电子签一放开,他们可以把人批量带进来。”
尽管官方称合法 POGO 数量已从约 60 家缩减至仅 7 家,但业内估算仍有 9,000 多名 POGO 从业人员滞留国内,地下势力尚未完全清除。
电子签入境的中国公民,名义上是“旅游或商务考察”,实际到菲后很容易被“转化”成园区工作人员。
签证周期短、审查松、效率高,堪称灰产人员的“隐身门票”。
房租上涨,市场先行:电子签只是“盖章”
当地地产数据也在印证这一趋势。
在克拉克自由港区周边,9月以来办公型公寓租金环比上涨了近15%;
在马卡蒂、帕赛的中高端公寓区,部分楼盘出租率创下新高。
菲国内房产中介私下透露:
“租房的主要是讲中文的人群,他们签约时间多为半年或一年,看得出不是来玩两周的游客。”
这些动向,与电子签恢复的时间点几乎重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地产市场提前“押中了”政府的牌。
POGO与政府:无法切割的“地下经济共生”
马科斯上台后高调“整顿POGO”,一度关闭上百园区、驱逐数千人。
但三年过去,菲律宾财政依旧吃紧——
通胀高企、赤字扩大、外资信心下滑。
事实证明:
POGO是菲律宾不愿承认,却又离不开的“现金奶牛”。
电子签重开,实际上就是给这头“奶牛”再一次喂料。
合法签证、灵活停留、资金回流——
在监管与执法之间,POGO找到了“政策缝隙”。
政府口头打击,实际上却默许其“变相复活”。
电子签,不只是签证,而是经济“泄压阀”
多个信号在同时出现——
• 克拉克与宿务园区房源重新被租出;
• 博彩公司换壳注册、恢复办公;
• 中国游客电子签骤然重启;
• 菲律宾财政赤字连续三季扩大。
当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菲律宾不是在开放旅游,而是在释放经济压力。
电子签,成了政府的“隐形泄压阀”。
它允许灰色资金、人力与消费重新流进经济系统,
让“死水经济”暂时流动起来。
签证重开,信号已明
表面是外交“温情”,实则是经济“求生”。
先闻到味道的是房东;
随后行动的是博彩园区;
最后盖章的,是政府。
这场电子签风暴的本质,不是“欢迎光临”,
而是——
“欢迎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