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美国搅黄国际航运减排计划!”法国24小时新闻电视台18日以此为题报道称,17日,在伦敦举行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受美国威胁对支持国家实施制裁的影响,一项拟定的旨在限制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提案被迫搁置,各方决定将最终表决推迟12个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谈判破裂对整治航运业污染排放的努力造成重大打击,表决的推迟也让航运业陷入了不确定性之中。
“脱碳进程失去动力”
IMO会员国今年4月制定了一项航运业减排框架草案,力争到2050年前实现行业净零排放。根据草案,船舶需逐步减少对碳排放燃料的依赖,并为超额排放支付费用,相关收入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转型;排放低于设定阈值的船舶可储存或交易多余的减排额度;若船舶完全转向零排或近零排放燃料,则可获得财政激励。草案原定于上述特别会议上进行表决,如果获得通过,这将成为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航运减排体系。
据法国24小时新闻电视台报道,会议上各方分歧进一步加剧,其中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分歧尤为明显。与会代表最终临时决定投票是否推迟这项计划,推迟投票以57票赞成49票反对获得通过,相关提案一年后再商定。
报道提到,如果这一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得以通过,即便美国也难以规避——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签约国可在外国船舶停靠期间对其进行检查,甚至对违规船舶实施扣押。路透社18日报道称,航运业界原本期待该监管框架能降低投资风险,推动替代燃料和现代船舶的投资。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表示IMO的决定令行业脱碳进程失去动力,将观望该组织如何推进框架制定工作。
“这些人行为如同黑帮”
IMO表示,多国对拟议的全球排放定价机制持反对意见,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主要经济体担心,这一机制可能变相成为“碳税”,并导致航运成本上升超过10%。然而,美国对该框架的激烈反应引发外媒广泛关注,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彭博社在内的多家媒体将此次决议的搁置归因于美国的施压。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政府曾大力阻挠全球航运业为自身气候污染埋单,为此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上周四,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发文称,他对投票感到“愤怒”,并表示美国“绝不会支持这项全球绿色新骗局税”。美国国务院还威胁要对支持该“碳税”的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包括禁止相关国家船只进入美国港口、实施签证限制、提高费用,以及对支持由环保活动人士推动、会加重美国消费者负担的气候政策官员实施制裁。
英国《金融时报》18日报道称,美国及其盟友在公开和私下对各国施加巨大压力。“这些人行为如同黑帮。我在国际海事组织会议上从未见过此类行为。”一位IMO的资深人士表示。
路透社表示,美国政府正寻求在全球航运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此前就曾以关税为武器,迫使美国的贸易伙伴接受对其更有利的条款。
2050年排放量或增长150%
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称,全球航运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若不采取任何行动,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升至10%。专家认为,此次谈判破裂不仅对整治航运业污染的努力造成重大打击,也意味着气候外交的又一次失败。
BBC说,航运业对该提案普遍持支持态度,因为提案提供了统一的全球标准。环保组织“运输与环境”航运部门主管表示,“这一推迟让航运业陷入不确定性之中。”
路透社认为,全球约90%的贸易通过海运进行,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碳减排机制,航运业的排放量恐将大幅飙升。BBC报道提到,航运业始终未能实现减排,部分原因是缺乏成本激励,目前没有任何燃料比船舶使用的柴油更便宜。国际海事组织此前预测,到2050年,航运业的排放量可能会增长10%至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