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英媒:如何让非洲的自然财富惠及所有人
2025-10-28 08:10
环球报
614

英国《经济学人》10月23日文章,原题:如何让非洲的自然财富惠及所有人  想看到非洲雨林的希望,可以去刚果(金)英甘达村。这个位于刚果盆地深处、距最近城镇需驱车9小时的村落,住着班图人和俾格米人,他们在林间小道旁的泥屋中生活。高耸的树木遮蔽阳光,走进森林后不久,林间豁然开朗,闪光的木薯田在空地上延展。最大的一些树被保留下来,为蛇与黑猩猩提供栖息地。导游说,如今动物数量在上升,因为村民已不再以猎杀野味为生。

这一转变得益于“森林社区基金”(CFF)——该基金向村民支付现金,条件是他们承诺保护部分土地不被开发。此举旨在减少当地普遍的刀耕火种,防止伐木公司蚕食森林。类似项目正在非洲多国展开,意在避免非洲雨林步亚马孙后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亚马孙森林已失去约20%的树冠。支持者希望此类机制能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非洲生物多样性,并帮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非洲自然议题成为今年11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焦点。非洲拥有全球1/4以上的完整生态系统及大量具有生态意义的“标志性物种”,其中刚果盆地是仅次于海洋的最大碳汇。为遏制全球变暖,联合国会员国承诺到2030年保护地球30%的陆地和海洋,并在10年内终止森林砍伐,然而进展缓慢,要实现这些目标,非洲的自然保护至关重要。

过去的保护模式并不理想。殖民时期设立的国家公园为政府带来旅游收入,却鲜少惠及当地居民,甚至出现巡逻员虐待原住民事件。研究表明,只要给予合理激励,当地社区往往是最好的生态守护者。因此,新的方向是让保护自然成为他们的“生计之源”。

在部分非洲地区,项目通过现金补助、有限开发许可及土地确权,鼓励居民将农业与商业活动限制在批准区域,以保留大片原始森林。类似尝试正在全非洲推广。

然而,激励机制是关键。英甘达人目前欢迎CFF资金,但若私自开发森林收益更高,他们可能放弃承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的基腾滕拉—基佩托草原面临类似问题。当地的生态补偿金额“远远不够”,居民纷纷卖地,草原被采石场和农田割裂。为此,肯尼亚初创公司EarthAcre开发支付平台,让参与者通过“生物多样性信用”和碳信用获得多重收入。总统鲁托称碳市场是国家“下一个重要出口”。

为了确保承诺落实并维持生态健康,EarthAcre利用多种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能精确到“每片叶子、每根草叶”,并希望以数据吸引投资者投入非洲的自然保护。

然而,要形成规模,这类项目仍需巨额资金。2024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信用市场价值不足1000万美元,而实现联合国目标的资金缺口高达每年7000亿美元。碳信用市场也因“漂绿”(企业通过虚假环保宣传掩盖破坏环境的行为)质疑而受挫,发达国家削减气候资金,新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这些问题能否克服?加蓬前环境部长李·怀特曾坚信能。他主张让雨林大国通过保留森林获利。加蓬依靠可持续伐木,野象数量自上世纪90年代增长60%,曾被视为典范。不过,随着富国动摇承诺、自然资本市场迟滞,他如今更为悲观:“我们想在不失去森林的前提下发展。”(立夏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