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10月28日文章,原题:荷兰人为何热衷于水上住宅 面对日益严重的洪水和住房短缺,荷兰人对漂浮房屋的兴趣不断提高。荷兰在过去十年兴起的漂浮社区,为更大规模项目提供了成功案例。这类项目正在英国、法国、挪威落地,也进入了马尔代夫等面临生存威胁的岛国。甚至还有人提出在波罗的海建设漂浮岛屿与小型城市的设想。
2022年,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荷兰城市阿姆斯特丹的Schoonschip漂浮社区。居民将自行车和长椅固定好,彼此确认食物和饮用水是否充足,随后安坐室内,看着房屋随着上涨的水位沿着钢制桩基缓缓升起,暴雨停后又回到原位。Schoonschip社区由30栋水上住宅组成,位置靠近市中心渡轮站。居民共享汽车、自行车和本地食品。屋顶铺设绿植和太阳能板,多余电力可互售或上网。
“暴风雨反而让我们感觉更安全,因为我们漂浮着。”两年前搬入这个社区的荷兰电视制片人布伦说,“奇怪的是,世界各地对水上建筑的重视都不够。”据悉,荷兰1/3国土低于海平面,对“水上居住”的概念并不陌生。阿姆斯特丹已有近3000艘登记船屋,且越来越多人入住新建的水上住宅。漂浮房屋固定在岸边桩体上,与电网和下水道连接,结构与陆地房屋相似,只是地下室被混凝土船体替代,使房屋稳定漂浮。荷兰的漂浮住宅多为3层预制联排房,采用木材、钢材和玻璃。
随着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风暴频发,漂浮社区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尝试。在土地稀缺、人口密集的荷兰,需求不断增长。政府也在调整分区法规,推动水上建房提速。阿姆斯特丹市议员范·伦森表示:“水上住宅能利用多功能空间,更可持续地使用资源。”
荷兰政府2006年启动“留给河流的空间”计划,允许部分土地被暴雨淹没,以适应水位上升趋势。专家估计,为缓解住房危机,荷兰未来十年需建设100万套水上住房,可缓解土地紧缺压力。荷兰企业还在海外推动更多水上项目。Blue21正在波罗的海设计可容纳5万人的漂浮岛,并通过海底隧道连接芬兰与爱沙尼亚。Waterstudio也将协助马尔代夫在首都附近建造可容纳2万人的漂浮住宅,小区下方设置人工鱼礁,并利用深海冷水为空调系统降温。
当然,这些建筑也有不足:强风、巨浪乃至邮轮驶过都会造成晃动。布伦说,刚入住时暴风雨会让她犹豫是否上三楼厨房,“能从胃里感觉到摇晃,不过现在已习惯”。此外,漂浮房屋需额外电力与排污设施,需要专用防水电线和水泵,一些项目甚至需重建微电网。
水上住宅的优势正在凸显。Blue21联合创始人德格拉夫指出,全球极端风暴频繁,如果采用漂浮建筑,本可避免去年欧洲洪灾导致的重大人员与经济损失。他表示:“洪水来临时,人们通常逃向高地,但另一种方式是留在沿海城市旁,将城市延伸到水面。考虑到本世纪下半叶或有数亿人因海平面上升而流离失所,我们必须现在扩大漂浮建筑规模。”Waterstudio创始人奥尔特胡斯认为,水上建筑有望像电梯改变城市高度那样,引领未来城市向水面拓展。“我们把自己视作‘城市医生’,把水视为疗愈城市的良药。”(作者希拉·鲁宾,立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