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环球时报“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在北京举办
2025-10-31 10:17
环球报
954

由环球时报英文版、驻华韩国文化院、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举办的“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10月29日在北京韩国文化院举办。活动立足中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传统,以文学对话搭建交流新平台,旨在推进中韩两国文明交流互鉴。据了解,环球时报英文版的系列阅读活动始于2023年,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本次“阅读四季”活动是今年的第三站。

“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10月29日在北京举办。陈涛摄

活动主办方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出席并致辞。环球时报社总经理徐波,环球时报社纪委书记赵刚出席活动。

韩国翻译家、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金泰成,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韩国知名作家李芝,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崔有学等嘉宾就中韩文学交流的现状和未来展开了深度对话。

为激发两国青年的阅读热情,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中韩阅读倡议。青年代表,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李广、北京语言大学学生谢露露,与现场嘉宾一起发布倡议内容,倡导两国青年以书为媒,将文学智慧转化为实践力量。

从左至右,第一排: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韩国翻译家金泰成;第二排: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韩国作家李芝,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崔有学,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 崔萌 陈涛摄

中韩文明对话的宝贵契机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在致辞中表示,从古代半岛使节记录中国风物的《燕行录》,到如今中韩文学作品跨越山海的广泛传播,书籍始终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韩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白龙提到,APEC峰会在韩国召开,这也是中韩两国文明对话的宝贵契机。期待通过本次阅读活动,进一步助力两国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

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在致辞中指出,韩中两国是彼此密不可分的宝贵邻居,可以做到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心有灵犀一点通。文学是文化的精髓,当它被翻译成彼此的语言时,是彼此间了解最容易、最深入的媒介。希望以今天的文学沙龙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韩中在翻译和出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提到,2021年中韩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开启了两国人文交流互鉴新阶段,加深了两国人民对彼此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他谈到,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他鼓励在北京高校求学的中韩学子做新时代的文化交流使者。

中韩文学的共鸣和延续

在主题分享环节,与会嘉宾就中韩文学交流和互译等话题展开了深入对话。韩国翻译家、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金泰成谈到了中国与韩国在文化上的“同根性”,他认为增进相互理解至关重要,韩国读者需要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中国读者也需要阅读韩国文学作品,因为通过文学,能非常具体、真实地认识到两国社会运行的体制和人们的生活面貌。

专程从韩国赶来的作家李芝发言时提到,中韩文学一直存在着共鸣与文化延续。她谈到,文学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之间的感应;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仍保存着人类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正是中韩文学“同根而异花”的最好见证。

广西文联主席东西分享了自己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小说《素食者》后的系列感想。他谈到中韩文学在“变形”的故事外壳下表达各自不同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都曾借用‘变形’这一故事外壳来表达各自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主题。一切‘变形’都是为了实现正常。”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比较文学系副教授崔有学,曾把韩江的多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在活动中,崔有学着重分享了韩江作品的诗意性。“韩江的作品的诗意性,来源于韩江对诗歌创作的坚持,和对诗歌小说化的不懈努力。”韩江的诗意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更体现在诗歌意象与叙事结构的融合。

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参与讨论,和与会嘉宾一起,就全球化背景下中韩当代文学的“在地性”与“世界性”、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表达了对中韩文学交流进一步深化的美好期许。

“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圆桌对话。陈涛摄

观众和阅读爱好者参加“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活动。陈涛摄

本报记者:邬杰、孙郎辰、李行

审核:刘洋、李骞

排版:魏乐乐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