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俄罗斯、中国等国电话和网络诈骗激增。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此类犯罪活动不仅给民众带来困扰,还可能对国家构成严重的混合威胁。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全球政治进程教研室教授、俄罗斯著名信息安全专家叶莲娜·济诺维耶娃认为,莫斯科和北京在打击信息通信技术犯罪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框架内构建安全的数字空间。
21世纪新一阶段的电信技术发展催生大规模诈骗活动,这不仅体现在犯罪组织激增,也体现在犯罪手段的复杂化和潜在受害者范围的日益扩大。在俄罗斯和中国,各种诈骗手段已成为执法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诈骗分子通过操纵窃取受害者的资金,诱骗他们放弃财产,并以巨额利润为诱饵,诱骗他们参与所谓的“投资项目”。每年都有新的诈骗形式不断涌现。在某些情况下,骗局甚至涉及绑架,唆使他们为犯罪分子工作,甚至实施恐怖主义活动。
叶莲娜·济诺维耶娃教授指出,鉴于犯罪活动的规模和受害人数,信息通信技术犯罪已成为当代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
在俄罗斯和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犯罪均呈上升趋势。据俄罗斯内务部统计,2024年俄罗斯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增加36%,达到2000亿卢布。2024年,每10个受访者中就有3人遭遇过各种类型的网络金融诈骗,其中9%的受害者遭受了金钱损失。在中国,诈骗案件的起诉数量间接证明了犯罪数量的增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中国此类案件数量较上年增加58.5%。该院报告称,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共破获逾54万起诈骗案件,追缴赃款452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和中国的诈骗受害者大多是年轻人。据中国公安部统计,中国超过62%的受害者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俄罗斯央行指出,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25至44岁。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常使用数字服务,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种犯罪手段的攻击。然而,老年人也常常成为受害者。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心理操控工具。图像和语音深度模仿的诞生,以及机器人技术和生成式神经网络的发展,使得诈骗分子能够骗取弱势群体的信任,扩大其犯罪活动的范围。济诺维耶娃认为,这些威胁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
莫斯科和北京都在积极打击信息通信技术犯罪,不仅动用执法机构,电信公司和金融组织也参与其中。专家表示,近年来,俄罗斯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加大对制造和使用恶意软件、组织诈骗中心等犯罪活动的处罚力度。此外,俄罗斯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信息宣传活动,以提高民众的数字素养。
2022年12月,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据中国公安部2025年7月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2021年至2025年“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中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3万起。同一时期,中国政府与电信监管机构合作,拦截超过120亿个诈骗电话、约110亿条诈骗短信以及超过25个恶意网站。然而,公安部承认,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原因是犯罪集团正在将活动转移到海外,而在海外对其进行起诉更为复杂。
数字犯罪的国际化给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诈骗中心通常出现在腐败猖獗、收入低下、监管薄弱的不稳定地区,或因执法部门的纵容而产生。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博尔特尼科夫称,仅在乌克兰,就有超过120个由乌克兰安全局和西方情报机构控制的诈骗中心。而来自中国的犯罪集团往往在某些东南亚国家寻求庇护。济诺维耶娃强调,打击这种新型跨境犯罪尤其需要发展合作以应对这一挑战:
专家指出,莫斯科和北京正在积极发展与邻国在打击信息通信技术犯罪方面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与泰国、缅甸和柬埔寨政府的合作。这些国家诈骗犯罪集团众多,其中包括绑架外国人的犯罪集团。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演员王兴被骗至缅甸诈骗园区引起广泛关注。诈骗分子以娱乐公司为名将其诱骗绑架,强迫其为他们工作。
最近又发生一起类似案件,涉及一名俄罗斯女性公民,她在俄罗斯和缅甸执法部门的联合努力下获救。这名女子此前在曼谷被绑架至缅甸与泰国边境的一个秘密诈骗营地,几周内屡遭殴打和死亡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