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邬杰 孙郎辰 李行】编者的话: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环球时报》“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10月29日在北京韩国文化院举办。活动旨在通过中韩文学对话,为两国人文交流搭建新的平台。本次活动由环球时报英文版、驻华韩国文化院、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呈现,特邀中韩两国文学名家,以墨香为引,在双语的诗行里聆听东亚文学的交响。此次活动也是《环球时报》“阅读四季”系列活动的延续。
活动主办方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出席并致辞。环球时报社总经理徐波、环球时报社纪委书记赵刚出席活动。韩国翻译家、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金泰成,茅盾文学奖得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韩国知名作家李芝,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崔有学分享了中韩文学对各自的影响和见解。为激发中韩青年一代的阅读热情,活动特别邀请徐波、赵刚、金辰坤、徐宝锋,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的两位中韩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发布中韩文学阅读倡议。

“《诗经》的情怀依然存在于韩语句子中”
“同根同源”是此次沙龙上多位嘉宾不约而同用来形容中韩两国关系的词语。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在致辞中表示:“中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从古代半岛使节记录中国风物的《燕行录》,到如今中韩文学作品跨越山海的广泛传播,书籍始终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连接中韩情感的纽带,记录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
“APEC会议不仅是亚太地区共商经济合作的重要时刻,也是中韩两国文明对话的宝贵时机。”白龙表示,期待通过本次阅读活动,进一步助力两国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推动两国作家、学者、出版人之间更紧密的对话及更多的作品互译,同时激发年轻一代通过阅读和创作一起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两国关系行稳致远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文活力,共同谱写邻相亲、心相通的新篇章。
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在致辞中表示,韩中两国是彼此密不可分的宝贵邻居,可以做到一见如故、意气相投。“文学是文化的精髓,当它被翻译成彼此的语言时,是彼此间了解最容易、最深入的媒介。希望以今天的文学沙龙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韩中在翻译和出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韩国翻译家、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金泰成认为中国与韩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着文化根源,并称其为“同根性”。“韩国是接受中国文化内容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文化同根性正是支撑这一现象的结构性因素。如果去首尔的大型书店,能买到超过1000本与中国相关的书籍。这大概是因为作为最邻近的国家,迫切需要对中国有所认识和了解。”金泰成说,“时常有韩国人声称端午节源于韩国、孔子是韩国人,也正是这种长期文化交织所带来的误解所致。为了消除这些误解,增进相互理解至关重要。”
韩国知名作家李芝认为,“同根性”并非仅是过去的遗产,《诗经》的情怀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空灵依然存在于韩语的句子中。“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韩语词汇的60%以上由汉字构成,这并非简单的借用,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情感结构上形成了相似性。正因如此,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共鸣。”李芝说。

当余华遇见韩国《刺鱼》
近年来,中国许多当代文学作品被译介到韩国,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到《三体》以及“出海”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都长年在韩国的书店畅销。谈到中韩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性和世界性,茅盾文学奖得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表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令全世界着迷,尤其是莫言说这部作品影响了他的创作,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找到了土壤,在全世界找到了共鸣,可能源于阅读者的人生经历和地域文化的巧合。“地域性就是你写作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世界性就是人性,你能打动读者,在人性这方面产生了共鸣,那么你就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东西说。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表示,地域性的文化结合普世性的情感因素,可能会使文学作品传播得更远。“像余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非常受欢迎。我也注意到,韩国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叫《刺鱼》。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围绕一个文化符号——父亲。《许三观卖血记》和《刺鱼》都赋予了父亲在当代社会里一个有担当、有责任,能够为家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形象。所以类似这种具有普世性的文化符号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共鸣。”尹汉超说。
韩国知名作家李芝住在首尔景福宫附近,随着外国游客蜂拥而至,她常常会思考“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地域在世界中被重新解读,世界也通过地域重新发现自己,文学亦是如此。越本土化的东西,就越全球化。余华和莫言就是最好的例子。余华的小说以特定的地点为背景——中国南方的村庄、集市和医院,但他在其中提升了苦难、尊严和人类团结等普遍情感。莫言也探讨了暴力、欲望、记忆和遗忘等人类根本问题,同时捕捉了山东的土壤、气味、方言和民俗。”
李芝认为,尽管莫言和余华的小说是不同的风格,但他们写作的出发点都是本土,作品最终都彰显了人类的尊严。韩国文学也遵循着同样的轨迹。韩江(202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何用全身心拥抱并书写韩国近现代史?黄贞殷为何讲述疏离与关怀?金爱烂为何描绘劳动与青春的现实?她们都在通过地域语言见证全球良知。韩国作家的写作虽然植根于韩国的土壤,却蕴含着人类失落、内疚与同情的普世真理。
“所以,我认为‘地域性’并不是一个地方性、封闭性的概念,而是文学能够具有全球性的根源和起点。我们越深入挖掘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越能触及人性的本质,而这种语言拥有一种即使经过翻译也依然持久的力量。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位作家都是通过自己地域的语言见证着世界的良知。”李芝说道。
“阅读从邻居开始”
2024年,韩国女作家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韩江的作品也让韩国文学进一步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崔有学翻译了她的多部作品,并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的翻译心得。他认为,韩江作品的诗意性来源于其对诗歌创作的坚持和对诗歌小说化的不懈努力。
东西则表示自己最近阅读了韩江的《素食者》并由此引发联想,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都曾借用“变形”这一故事外壳来表达各自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主题。他呼吁,中国读者应该多关注近邻韩国的文学作品。“有时候我们对于东盟国家和韩国的阅读是不够重视的,我们有些文学课都是从欧洲文学史开始,对于亚洲的阅读往往从欧洲开始,我们要绕一个很大的弯才彼此知道对方的作家。比如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可能韩国的读者才注意到他。韩江在中国也是如此。这就说明我们的阅读其实是不够的,所以我曾经呼吁,阅读从邻居开始。”东西说道。
如今,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文学创作中。李芝分享道,曾经有学生问她,“ChatGPT写得更好,那么我们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李芝答道,如果写作对你来说和约会、恋爱一样重要,那就自己写吧。如果你把写作委托给人工智能,就像约会一样,你会失去对情绪的控制。最终,我们分享的不是文字或词汇,而是与世界和他人联系的能力。
“余华的痛苦、莫言的幻想、韩江的伦理,甚至Z世代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简短句子——这些都证明文学依然是人类的语言。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学也从未失去其人性的声音。”李芝相信,这种声音正是韩中文学的共同根基、各自绽放的证明。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认为,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阅读文学沙龙,让中韩文学对话激发新的灵感和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