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记者手记:启动近十年,“2030愿景”让沙特蜕变
2025-11-5 07:23
环球报
1102

【环球时报赴沙特特派记者 郝瑞敏】当飞机的起落架在沙特吉达市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轻轻触地时,舷窗外的阿拉伯半岛正被清晨的阳光镀上一层金褐色。《环球时报》记者回想起十年前见到的沙特,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一幅遥远而固化的图景——身着传统白袍的男性、披着黑色罩袍的女性、在广袤沙漠间延伸的石油管道,以及一种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大相径庭的从容。而此次沙特之行中,当记者看到施工中的吉达“新未来城”、对话首都利雅得的青年男女时,过去的印象正逐渐被打破。这背后,是沙特自2016年开启的“2030愿景”转型大计。而这场观察“变化”的旅程,从落地的第一分钟就已开始。

“新未来城”用上中国技术

进入入境大厅,没有想象中长长的人工查验队伍,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电子签证机,屏幕上用阿拉伯语和英语清晰标注着操作步骤。当《环球时报》记者按指引完成护照扫描、面部信息录入、指纹采集、费用支付等流程并拿到电子签证单时,仅过去了5分钟。随后,海关查验环节更是“无缝衔接”。海关官员接过记者的护照,扫描签证单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出现入境信息。没有多余询问,他便微笑着将护照递回,说道:“欢迎来到吉达。”吉达是沙特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是该国金融、贸易中心,也是重要旅游城市。入境过程顺畅得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这与十年前高峰期需耗费两三小时排队入关的场景截然不同。

走出机场大厅,吉达街头的景象让人不自觉放慢了脚步。道路两旁的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现代高楼大厦与传统圆顶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在街上,有身着传统白袍、搭配红色格子头巾的男性,有穿着色彩鲜艳的现代服饰、搭配简约头巾的女性,还有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戴着耳机的年轻人。传统与现代元素在吉达街头交织,勾勒出一幅多元包容的生活图景。

回想十年前,彼时的“石油王国”深陷发展困局: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导致沙特财政面临严重压力,标准普尔将沙特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给出负面展望。沙特财政收入曾长期依赖石油收入,这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下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沙特于2016年4月提出“2030愿景”,该转型计划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多元化为核心使命,通过96项具体目标,重塑国家发展路径。近年来,“2030愿景”更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合作成果丰硕。

站在十字路口,顺着当地人手指的方向远眺,记者看到一片正在建设中的工地。工地外围的围挡上印着未来城市的效果图——流线型的建筑,绿色的屋顶,纵横交错的空中走廊,充满科技感的交通系统。长期在沙特工作的朋友说,那是吉达正在打造的“新未来城”项目,旨在建设一座集绿色能源、智能科技、生态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在智慧工地上的临时办公区里,中国港湾项目经理邹景栋正拿着平板电脑,向沙特开发商展示项目进度。依托实时3D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中国企业可以沉浸式展示景观及室内设计解决方案。“您看,这是现在的毛坯建筑框架,我点击这个构图按钮,就能生成接近实景的完工效果。”邹景栋用手指滑动屏幕,原本裸露的钢筋水泥结构瞬间“穿上”了玻璃幕墙,内部的智能灯光、通风系统也能动态呈现,还可以模拟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

“以前沙特的工程多依赖欧美技术,现在中国技术不仅能实现高精度实景呈现,还能结合当地气候、文化需求做定制化调整。”邹景栋告诉记者,“比如‘新未来城’项目,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会自动考虑沙特的高温环境,优化建筑隔热层设计,这些细节让沙特客户特别认可。”

石油之外的多元经济引擎

在利雅得超市的冷柜里,中国伊利旗下的冰激凌被摆放在中心位置,身着传统长袍的家长正陪着孩子挑选。这份“甜蜜热度”的背后,是跨国企业和沙特市场之间的“双向奔赴”。受常年高温气候影响,沙特人对冰激凌需求旺盛。在“向东看”战略下,沙特与亚洲国家合作升温。伊利的沙特合作运营商、沙特华荣国际集团董事长何生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十多年来,我们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耕,将伊利冰激凌系列产品带入利雅得、吉达、达曼等核心城市的3000余家销售点。”

作为“2030愿景”的一部分,沙特推出“区域总部计划”,用政策优惠吸引跨国企业入驻。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沙特已引入约660家国际公司的区域总部,超出了其在“2030愿景”中设定的500家的目标。例如,今年8月,联想集团宣布在沙特设立区域总部。

在一场关于智慧城市的宣介会上,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穆罕默德站在展台前,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向围拢过来的嘉宾展示一段视频。画面中,中国品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沙特“新未来城”的模拟道路上行驶,车辆通过传感器实时识别路况,与智慧城市系统实现数据互通,精准避开行人与障碍物。“这是我们团队和中企合作的项目,目前已在沙特智慧园区进行测试,未来计划推广到利雅得、达曼等城市。”穆罕默德说。

穆罕默德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我小时候觉得,沙特的未来只能靠石油。但上大学后接触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才发现我们有这么多可能性。现在沙特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创业补贴、研发资金,还有很多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机会。”他指着视频里的无人驾驶汽车说:“中国的技术很先进,而且中国愿意和我们分享经验,这种合作不仅能帮助沙特建设智慧城市,还能让年轻人学到更多知识。”

沙特还逐渐展现出其从地区大国向全球枢纽定位转变的愿望。从举办沙特电竞世界杯到2034年主办国际足联世界杯,沙特正用体育外交重塑国家形象。上个月,沙特举行了“未来投资倡议”峰会,多国元首及商业精英出席。此外,明年的全球供应链论坛也将在沙特举办,这是该论坛首次在中东地区举办。从体育赛事到未来投资,从能源输出到创新合作,沙特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妇女赋权不仅仅是社会目标,更是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自“2030愿景”提出以来,沙特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女性就业率逐步提升、就业领域不断拓展。数据显示,到2024年,沙特适龄女性劳动参与率达37%,这在沙特发展史上是重要进步。沙特媒体人努拉·阿尔哈比表示,支持妇女参与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生物医学、网络安全等科技领域的优质计划已陆续启动,不少沙特女性担任研究人员、项目经理、初创公司创始人等。

在利雅得一家装修现代简约的咖啡馆里,年轻的时尚博主娜比拉正笑容明媚地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她穿着一件传统黑色罩袍,头上系了一条印花头巾。“大家好呀,现在我在德拉伊耶文创街区,身后这家店的设计师把沙特传统的编织图案用到了现代服饰上,特别好看!”娜比拉说道。

在直播间隙,娜比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在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时尚博主,自己的粉丝群里有来自中东各国的年轻人,大家经常讨论如何让传统服饰更“出圈”。她表示:“以前很多人觉得传统服饰只能在节日时穿,但现在我们会把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结合,比如在牛仔裤上绣花纹,在卫衣上印阿拉伯语书法图案,这是我们表达文化认同的方式。”

沙特女性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也迎来不少积极变化。例如,沙特2017年起允许女性驾车,2018年起允许女性进入体育场观看比赛,2019年修改护照法允许成年女性在无需男性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出国旅行。据了解,女性的体育参与机会得到提升正是“2030愿景”的目标之一。尽管监护制度并非完全终结,但这些改革被视为女性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专家努尔·哈姆丹说:“沙特妇女赋权已不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目标,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社会图景中的“温情与阵痛”

在吉达古城,青石板巷里飘着香料的气息,游客们一边漫步一边品尝阿拉伯传统咖啡。这座百年红海贸易港去年共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吉达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是沙特备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沙特正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推动文化遗产成为文旅发展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点。

阿卜杜·阿齐兹在吉达古城附近的老街区开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店内墙上挂满了祖辈传下来的铜器模具,柜台上摆放着刻有阿拉伯语书法纹样的铜壶、铜盘。“我从小跟着父亲学做铜器,现在已经几十年了。”阿卜杜·阿齐兹手持小锤,在一块铜片上细细敲打。他说:“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很正常,但我会告诉他们,传统不是负担,而是我们的根。”

站在“2030愿景”启动近十年的节点,《环球时报》记者目睹不同代际的沙特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变革”的理解。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背后,记者看到更多的是温情的对话:穆罕默德会在智慧城市项目中融入阿拉伯传统建筑的智慧,阿卜杜·阿齐兹会在作坊里摆放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娜比拉也告诉记者:“我们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活’起来。”

但转型的阵痛也在悄然显现:阿卜杜·阿齐兹的儿子不愿继承铜器作坊,觉得“赚得少、耗时长”;娜比拉在推广阿拉伯传统手工艺品时,会遇到“不够时尚”的质疑;穆罕默德的团队在与国际企业合作时,也会因文化差异产生沟通障碍。一位沙特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沙特,目前非石油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高科技产业占比仍较低。审批简化了,但部门协调效率有待提升。”数据显示,沙特私营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为47%,还未达“2030愿景”规划目标。如何处理好以上问题,将成为沙特能否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关键。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