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与多个太平洋岛国签署《提升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聊城大学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赵少峰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为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和与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南太平洋岛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
11月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资源和发展部部长秋永,基里巴斯旅游、商务、工业和合作部部长里特,瑙鲁磷酸盐矿部部长托马,瓦努阿图外交、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部部长阿蒂,斐济贸易、合作社、中小微企业和通信部常秘阿里举行集体会见。会见后,王文涛与五国代表分别签署《提升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
据悉,《框架协定》包括序言及目标、原则、谈判范围、联络点、机制安排、未来发展、生效、修改和终止等内容。中国和有关太平洋岛国同意,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务实合作等具体议题开展灵活务实的谈判,通过缔结制度性安排,扩大双边贸易,支持太平洋岛国吸引投资,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实现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共同发展,共筑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中方将按照《框架协定》,与上述国家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积极推进具体议题谈判,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与太平洋岛国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广阔发展机遇,使协定成果早日惠及双方企业和人民。
赵少峰提到,在第五十四届太平洋岛国论坛上,岛国要为实现《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战略》制定新的方案。而新方案的落实需要更多财力、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而太平洋岛国与中国此次签署《框架协定》,为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和与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赵少峰还分享了自己在进博会上与太平洋岛国官员进行沟通交流的感受,称他们都表示希望中国的投资能够进入自己国家,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商机和活力。
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同岛国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已涵盖20多个领域。截至2022年,中国向岛国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实施了100多个援助项目,提供了200多批物资援助,为岛国培养各领域人才约1万人次。据中方统计,1992年至2021年,中国同建交岛国贸易总额从1.53亿美元增至53亿美元,年均增长13%,30年间扩大了30多倍。今年5月底举行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又达成多项共识,包括向岛国提供200万美元的气候变化资金,年内在太平洋岛国实施2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等。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10月27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已从以贷款融资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转向无偿援助和小型社区项目。“援助模式日趋成熟”。 援助规模虽然小于十年前,但更频繁且更具地区针对性,展现出“非凡的适应力”。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始终视太平洋岛国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双方关系的发展生动诠释了“友好不分先后,合作不分大小”。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既成就了彼此,也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为大小国家和平共处树立了标杆,为全球南方团结谋发展作出了表率。中方愿同各方携手构建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