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从全运会新图景 看“体育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
2025-11-12 22:34
环球报
1114

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文峰)“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联合举办,既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也为“体育强国建设”写下了鲜明的注脚。

就在不久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全运会自1959年创办以来就承载着多维重要意义。它既是观察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面貌的窗口,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全民参与的广度

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共有1.4万多名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项目,约1.1万名群众运动员参加群众赛事活动。参赛队伍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行业体协及高等院校等73个代表单位。

据主办方介绍,在十五运会的群众赛事中,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轮滑、龙舟、围棋、象棋、保龄球等19个比赛类大项和舞龙舞狮、健身气功、太极拳、广播体操4个展演类大项,让广大体育爱好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全运故事。数据显示,上百万人参加了群众赛事预赛和“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几乎“周周有比赛”的生动场景,成为“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真实写照。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连续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这些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等成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词。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速推进。仅“十四五”时期,国家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增至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邹新娴认为,场地设施实际上是全民健身当中解决“牛鼻子”问题的重要方面,各地政府把人民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十四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大运会等多个国际综合性赛事,是新中国历史上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最集中的时期。这些赛事让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不断传播,为本届全运会的举办积累了经验,也让竞技体育释放了更大魅力,更让群众体育的热度不断提升。

人才储备的深度

全运会还是奥运会的“选拔赛”和“储才库”。据介绍,本届全运会竞技比赛项目对标洛杉矶奥运会。连日来,很多年轻的面孔让我们感受到青春中国的新生代力量。譬如,年仅18岁的张展硕在本届全运会400米自由泳破纪录夺金;在滑板女子碗池决赛中,作为北京代表团本届全运会最年轻的参赛选手,年仅11岁的曹诗祺收获第7名;来自河北保定的年仅13岁的于子迪夺得本届全运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还有2007年5月出生、身高2米26的全运会女篮U18组山东队中锋张子宇……这些种子选手将成为未来中国奥运赛场的生力军。

回顾“十四五”时期,东京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跑出“中国速度”;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苏翊鸣冲上“世界之巅”;巴黎奥运会泳池争锋,潘展乐掀起“中国青春风暴”……这一连串的名字和成绩让国人振奋,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热情。许多出现在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名将,彰显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人才的储备深度。

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取得世界冠军519个,创世界纪录68次。在此期间,北京冬奥会参赛获历史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创境外参赛最好成绩,且在巴黎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自由式小轮车3个项目首次获奥运金牌。我国获奥运金牌的项目从21个增至24个。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离不开全运会的赋能作用。在乒乓球等一些领域,不少运动员甚至感慨,“夺得全运会冠军比夺得奥运会冠军还难。”由此可见,全运会竞技激烈程度之高,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大赛经验意义之重大。

体育产业的厚度

从本届全运会的各类项目、先进装备和现代化场馆,还可见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实现了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到了1.49万亿元,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

特别是,体育产业在地方各具特色。譬如,广东省深耕智能体育新赛道,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增加值超2300亿元,增速达9.5%;再如,江苏省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3年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占省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8.6%……这种“百花齐放”同样诠释了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

与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并进的是,“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村超”“苏超”火爆出圈。“体育+科技”“体育+文旅”“体育+城市有机更新”协同并进,跨境交通便利化政策持续优化,都为全运会中群众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超越,不只在常规的体育赛场。徐京坤独自挑战“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何静无氧登顶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周冠宇连续创造中国赛车的多个“第一次”……他们把中国人的名字镌刻在人类追求卓越的丰碑上。

“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这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当体育强国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图景正在汇聚全民智慧与合力不断向前铺展。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