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美媒:“即时翻译”剥夺跨文化交流的乐趣?
2025-11-13 06:52
环球报
450

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10日文章,原题:“即时翻译”的代价,或许很快就会剥夺我们跨文化交流的乐趣与挑战  当我听说有的耳机具备“实时翻译”功能时,不禁回想起20多年前,作为美国人的我刚到德国时,只能用蹩脚德语与周围人交流。但如今只要戴上一副耳机,就能轻松实现无障碍交流,不再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聆听和搜肠刮肚地想单词。

自动翻译技术本身令人惊叹,它依靠大型语言模型,几乎实现了科幻小说对未来的幻想——只需将设备戴在耳朵上,即可与任何人用任何语言进行即时交流。然而,随着人们接受这些变革性的工具,他们也将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魅力与跨文化交流的乐趣。

初到异国,我开始享受一种奇特的“语言自由”。在陌生的国度,我无法像使用母语那般展示自己的雄辩技巧,而是回归到最原始、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失去了那些礼貌而客套的修辞,我发现自己讲话时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坦率,令我感到些许羞涩,同时又意外地有些兴奋。

当我躺在出租屋的床垫上,脑海中涌现各种德语词汇和句子片段,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欣快感,仿佛我的思维被推向了全新的轨道。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的语言不断被环境重塑,逐渐熟悉德语的节奏,还学会用当地俚语开玩笑。这不仅表明我在语言学习方面颇有天赋,也标志着我的文化感知和情感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分,这种体验是任何自动翻译机器都无法比拟的。

作为一名专业译者,我很难客观地评判“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孰好孰坏。我从事德语文学翻译的职业生涯源于我对德国语言、文化和文学的毕生热爱。每天徜徉于英语和德语的海洋之中,我深刻体会到跨越语言鸿沟所需的一切:思维的重新调整、对不同世界观的理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好奇心。

在异国语境中摸索前行,我的思维总是让我回到刚到柏林时的状态,有些力不从心,又有些兴奋。我所钟爱的作家卡夫卡并没有为我提供一条从德语到英语的直接路径。翻译卡夫卡的日记花了我8年的时间,他的语言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运用我已有的知识来逐字逐句翻译,不如说是在未知的文化中踽踽独行,偶尔因不够了解其历史文化而感到沮丧。

翻译不仅仅是传递意义,而是要关注那些无法完美契合的差异——文化、时代、思想、表达方式的差异。同一句话可以被翻译成不同的模样,但机器无法通过计算体会到如此细微的差别;它们需要被感受、权衡和选择。翻译需要译者的经验和直觉,这是机器翻译做不到的。在口语交流中尤其如此,常见的犹豫和理解偏差,促使人们共同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即时翻译”更隐蔽的危险在于,它将使曾经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变得贫瘠,其中就包括跨越语言障碍的努力。文化批评家们长期以来警告说,我们的媒体和技术生态系统使我们习惯于将语言视为纯粹的工具,但任何在两种语言环境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语言绝非如此。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其独特的世界地图和历史画卷。那些难以流畅翻译的信息,并非源于译者技巧上的生疏,而是来自这门语言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意义和内涵。但自动翻译技术的设计初衷或许就是将这些“多余的信息”视作噪音并过滤掉。

作为一名文学翻译家,我恰恰被那些难以翻译的事物所吸引:韵律、趣味、文化特性以及某些难以言喻的微妙之处。当语言无法顺利表意时,必须重新构想其意义,而非将其解码和扁平化。我担心的是,人们会逐渐将语言仅仅视为机器可以翻译的东西,而忽略了框架之外的一切。如果技术承诺消除语言障碍,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它还会抹去什么?(作者罗斯·本杰明,李凯旋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