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一塊來自中國的披肩讓不同文化「墜入愛河」
2025-11-14 02:29
菲律宾商报
900

——專訪西班牙“馬尼拉披肩”收藏家維羅妮卡·杜蘭·卡斯特洛

作者 李紫薇 史元豐

當醉心於西班牙弗拉明戈舞時,除了熱烈奔放的音樂和舞步,演員身上飄逸流動的大披肩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披肩並非西班牙產,而是地道的東方甄選——原產於中國廣東的“馬尼拉披肩”。

歷史上,絲質披肩經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運抵馬尼拉港口,再通過大帆船貿易運至歐洲,因此被稱為“馬尼拉披肩”。時至今日,馬尼拉披肩仍被喜愛與廣泛使用,擁有眾多粉絲。近日,西班牙收藏家維羅妮卡·杜蘭·卡斯特洛(Verónica Durán Castello)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一塊披肩歷經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奇幻漂流,洞見三種文明融合與共生的故事。

一見傾心:婚禮邂逅絲綢流光

“那是一場美麗的婚禮,”維羅妮卡回憶起20餘年前的情形,“我剛到西班牙,一切都很新,空氣、街道,甚至陽光的顏色都不同。”這位來自哥倫比亞的記者當時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因一塊絲綢而改變。

婚宴中央,新娘披著一塊閃著溫柔光澤的絲綢披肩,上面繡滿了寶塔、龍與中國各式人物,金絲勾勒出細膩的圖案,在燈光下散發流光。出於好奇,維羅妮卡上前搭話,詢問披肩的來源,新娘告訴她,那是一塊古董馬尼拉披肩。

“我見過塞維利亞弗拉明戈舞者使用的披肩,但那隻是現代的仿製版本,遠不及古董披肩精緻。”維羅妮卡說。

從那天起,她“種草”了這塊來自東方的絲綢。一位古董商告訴她,這類披肩很少見,在輾轉幾個月後,她終於買下了人生中第一塊馬尼拉披肩。“價格在1000歐元左右,但價值遠不止於此。因為一塊出自中國廣東的古董披肩,當年可能需要4個人花費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

20多年過去,她已成為擁有眾多精美披肩的收藏家,其中最珍愛的一塊被她稱作“粵式”披肩(Cantonese manton),繡著上百個小人物、寶塔、龍、獅、蓮花,還有佛教的萬字符,象徵吉祥與繁盛。

維羅妮卡始終認為,這些披肩不僅是工藝品,更是藝術品。“每位刺繡者都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與信仰,絲線講述故事,而我想解讀這些故事。”

隨著研究的深入,她漸漸發現,自己與披肩更有一種命運的共鳴。“我自己也是移民,出生在哥倫比亞,後在阿根廷長大,現在定居西班牙。我懂得離開與融合的感覺。”維羅妮卡說,“披肩也如此,從亞洲出發,在拉丁美洲停留,安身於歐洲。每一次漂泊,都帶有新的色彩與意義。”

自身移民的身份,讓她能以不同的視角理解披肩的跨文化旅程。維羅妮卡能從細節中辨認出地域差異:墨西哥的色彩最濃烈,西班牙的最典雅,而中國的最精緻。“中國工匠的針法獨一無二,連西班牙刺繡師都說做不出那樣的線跡。那種細膩、耐心和對時間的感知,是東方文化特有的。”

從參加婚禮上的一見傾心,到跨越大洋的探尋,維羅妮卡與披肩的故事,起於偶然,卻在歲月中被纏繞成一條連接世界的絲線。

從廣州到塞維利亞:一塊披肩的漫長漂流

1565年,西班牙人橫渡太平洋,開闢了“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航線。通過這條航線,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等地的絲綢、瓷器、漆器與刺繡製品,經由菲律濱馬尼拉港裝船,漂洋過海抵達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再由陸路運往墨西哥城與韋拉克魯斯,最終登上駛往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商船。

在這一跨洋貿易中,中國廣繡大披肩隨貨同行。由於貨物多次轉運,歐洲人大多隻知這些珍品來自馬尼拉,卻不知其原產地是中國廣東。於是,這種繡滿東方圖案的絲綢便被稱作“馬尼拉披肩”。維羅妮卡解釋說:“在這條航線上,不僅是貨物在流動,還有信仰、美學與語言。”披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它既是一種商品,也是一位“文化使者”。

馬尼拉披肩通常由方形主體、鬍鬚結花邊與最外層的流蘇穗組成。學界普遍認為,馬尼拉披肩的主體由中國匠人精心刺繡,又由西班牙人賦予流蘇與花邊的裝飾,後逐漸融入墨西哥熱烈多彩的風格,是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文化交融的結晶。

隨著貿易與審美的深度交流,馬尼拉披肩傳播至拉丁美洲時,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如墨西哥工匠將披肩上刺繡的中國人物替換為本地農民形象,將花鳥替換為當地信奉的神鳥等,“這種文化嫁接讓異域元素在新土壤中煥發獨特生命力”。

當航線延伸至歐洲時,披肩形態又有了新的演變。南歐民族服飾本就有在婚禮、社交場合和舞蹈活動中使用披肩的風俗,流蘇披肩常被用於點綴弗拉明戈舞者的華麗裝扮,而馬尼拉披肩的最後一道工序——流蘇與花邊,也正是在西班牙被綴上,從此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與舞動的韻律。

“我希望中國能知道自己的文化影響力曾如此之大。墨西哥的手工藝品、哥倫比亞的漆器藝術、阿根廷的民間圖案,西班牙的木製品,都能追溯到這段歷史。”維羅妮卡認為,儘管在法國、英國也能找到少數披肩,但只有西班牙讓它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成為馬德里、薩拉戈薩、安達盧西亞等地傳統服飾的一部分。

“(現在)它有中國的身體、拉美國家的色彩和西班牙的靈魂。”維羅妮卡總結道。

當古老針線重返當下:來自馬尼拉披肩的啟示

早年,維羅妮卡曾是一名記者,足跡遍及多個國家,採訪過很多知名政要與藝術家。她笑稱,“若不是記者出身,也許我只會覺得披肩漂亮,卻不會意識到它背後的文化故事。”正是新聞職業讓她學會“看見細節”。

對維羅妮卡而言,披肩的意義不僅在於藝術之美,更在於文化的回望與再發現。“我希望中國重新研究這些披肩的歷史,恢復古老的刺繡技藝,用傳統工藝講述現代故事。那會是一種‘高級藝術’。”

這些年來,維羅妮卡不斷努力,讓披肩“回到它的出發地”。“目前我在馬尼拉的阿亞拉博物館舉辦展覽,展出我收藏的多塊披肩,為期半年。接下來將在西班牙等地展出。我認為中國也必須看到它們,因為這是它們的故鄉。”

維羅妮卡堅信,美是一種跨越語言與國界的力量。“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就是‘美’。馬尼拉披肩就是奇跡——一種能跨越大陸、改變他國審美傳統的藝術。”她說。

維羅妮卡輕撫披肩上的絲線,“當我難過時,我看著這些披肩,立刻被它們的美感治癒。它們讓我相信,儘管人類充滿矛盾,但也能創造出如此美的東西。”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