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看安徽制造的破局之道(连线评论员)
2025-11-14 12:29
环球报
608

周珊珊:今年以来,安徽制造业表现亮眼。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顺利闭幕、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再创新高,前三季度汽车产量居全国首位、“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增长71.9%……制造业不断实现新突破,安徽有何秘诀?

韩小乔:“十四五”时期,安徽规上工业企业增长近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均增长了约2倍,超百亿元企业由36户增加到61户。好成绩的背后是“系统方法论”——政府当好“服务员”,全省下好“一盘棋”,选准赛道深耕“智造”,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

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实施方案,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变森林”、未来产业“育大树”;构建为企服务“一张网”,初步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生态……政策立柱架梁、集群聚势协同、厚植创新沃土,无一不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

周珊珊:从产业版图看,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1%的新能源汽车,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50%的光伏玻璃皆是“安徽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安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安徽的实践,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纵深推进,内陆地区正涌现新的增长极。谁能充分利用国家战略优势,在服务大局中找准自身坐标,谁就能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

韩小乔:安徽自主研发的高温合金叶片,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C919、C929大飞机。这得益于长三角地区的深度协作——安徽在合肥、六安、芜湖布局产业链,与长三角多地企业、高校携手攻关。

上海“龙头”带动、江苏产业强劲、浙江外贸活跃、安徽制造特色鲜明。从共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到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长三角一体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优势互补。

周珊珊: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机遇,路才会越走越宽。

韩小乔: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已成功举办8届。参会国家和地区从2021年的24个增至2025年的53个,参展企业5年间增长1.5倍,累计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突破2万亿元。这场大会像一个窗口,展示了安徽由“智变”引发的“质变”,也似一个支点,提升了安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不久前,安徽省经贸友好代表团访问摩洛哥。紧密的行程中,特意向当地两名购买安徽制造汽车的新车主交付钥匙。仪式简单而庄重,见证着汽车产业成为安徽沟通世界的重要纽带,也是走出去推动务实合作的生动缩影。

周珊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制造业的内涵外延都在发生变化,产业边界也在不断拓展。面向未来,增强竞争力,必须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韩小乔:制约产业发展的不是所处领域,而是发展思维。海螺集团以AI大模型赋能水泥建材行业,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全省布设18.7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进行风险隐患监测,安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4万台……安徽的制造业早已焕新。以国家战略为支点,在区域协同中把握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这是安徽的实践经验,对各地将比较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也有借鉴意义。

周珊珊:放眼全国,中国制造的下一程,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把每一块“长板”嵌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同托举中国智造迈上新台阶。展望“十五五”时期,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对话人: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韩小乔 安徽日报评论员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