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封关日益临近,海南的贸易规则正在加速重塑。记者走进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对一家粮油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在这里,记者捕捉到了一个关键字“通”,这家企业今年的第一笔订单,创下了从签单到发货仅用7天的纪录。让我们来看看封关让海南自贸港如何更“通”畅。
在海南洋浦保税港区的一家粮油加工企业,负责人刚从进博会带回来自东盟的价值约1.5亿美元的大单。外商愿意下大单,靠的是海南自贸港持续升级的“效率名片”。张慧清晰记得,企业今年在自贸港的第一笔食用油订单,创下了从签单到发货仅用7天的纪录,这比常规外贸出口流程大幅提速。

高效通关并不是一蹴而就,张慧回忆,企业刚落地时,最难的是系统流程不熟,卡壳就出不了货。四年间,张慧和团队与海关一起逐项验证,提出了近20项优化建议,推动报关模式从“逐票申报”升级为“先出区、后申报”,单票货物外销时间缩短了近一周。随着政策吸引力持续释放,洋浦保税港区落户的食品企业,从最初十几家增至数十家,一个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正在成形。全岛封关在即,政策红利进一步加码。针对保税港区进口大宗散货较多的特点,海关正试点进口食品监管新模式,同一企业、同一批原料、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只要需检测一次,加快了产品的出区销售。

张慧希望,未来的关税政策能进一步扩围,让更多岛内企业享受红利,让产业链在岛内外双向流动。
海南封关倒计时 离岛免税“新”提速
享受便利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海南的居民。就在本月初,为了配合封关运作,新版的离岛免税政策开始实施。新的免税货物品类、新的购买方式都相继面世。如今,新品类卖得怎样?新政策能否让免税品“更好买”“更好提”?
海口一处大型免税商城里,新一轮免税品“上新”正悄然加速。销售人员说,新纳入免税范围的宠物玩具和便携式乐器,从11月初新政落地到现在,不到两周就被抢购一空。

热度不只停留在“上新”。来自商家的统计显示,11月1日至11日,这家免税城的进店客流已破10万人次,同比增长6%。除了新增免税商品快速售罄外,香化、时尚品、进口酒类、电子产品依旧持续热销。随着新政落地,海南居民的消费习惯也正悄然改变。海口市民王女士刚离岛旅游归来,回岛第二天就前来购物。

根据新政,海南居民每年享有10万元免税额度,一年内有一次出岛记录,就可以实现免税品不限次“即购即提”。但王女士也发现,“即购即提”仅限15类商品,并非全品类开放。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大多数消费者都认可新政策带来的便利,但也希望品类更开放、限制更少。
海南药械审批进入“快”车道
过去,不少患者需要出国求医。让国际新药品和器械更“快”引入,是海南自贸港封关之后的另一大特点。如今,在海南博鳌乐城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越来越多的全球新药、新器械,已经能在家门口率先使用。越来越快的引进速度,让更多患者看见生命希望。随着海南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这个医疗特区还将怎样在“快”字上做文章?来看记者的报道。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来自辽宁的代女士迎来了孩子治疗的重要一步。她的孩子患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得益于乐城的特许政策,他用上了亚洲第一个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反寡义核苷酸疗法药物:维托拉生。

在乐城,从全球最小、可使用17年的心脏起搏器,到可支持系统升级的人工耳蜗,中国患者可以与全球前沿医疗科技实现同步,这背后是一条高效运转的进口药械审批“快车道”。乐城管理局的倪金星告诉记者,新药械从申请到首批落地,平均只需10个工作日。记者看到,他的微信里加满了罕见病病友群,每当有新药获得批准引进,他和团队会第一时间发消息,确保患者尽快“抢到”治疗机会。

截至目前,乐城已完成超过520种国际创新药械的“中国首用”,累计惠及患者20多万人次。同时,依托真实世界研究政策,已经有21个药械产品通过乐城通道加快在中国上市,其中3个产品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将对未来发展产生怎样影响?
海南岛自贸港封关在即,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来听专家的解读。
经济学家 曹远征:封关运作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构成自贸港建设基础条件。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个制度性开放,它分好几步,2035年是基本建成,那么2050年是全面完善。海南将来自贸港发展,你会看到它变成门户,全球的企业会在这里进行对接,然后是形成新的标准、新的规制,再完善整个产业链。它特别体现在会在中间品贸易中间有很大发展,尤其在亚太地区,它会成为一个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董彬 王博丰 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