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馬尼拉暴雨下的所見所思
2025-7-27 02:20
菲律宾商报
292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7月,菲律濱首都馬尼拉已進入雨季。

“對不起,今天可能無法去上班了,家門口又發大水了,水已經漫到膝蓋了。”早上8點,我剛在辦公室坐定,就接到同事的電話,言語中透著無奈。

25日,受熱帶氣旋與增強西南季風疊加影響,菲律濱大馬尼拉地區等多地連續5天因強降雨停工停課,街道大面積被淹、交通癱瘓,數十條河流暴漲。菲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26日通報說,已有30人遇難,另有7人失蹤,約530萬人受災。

這場災難並不突然。菲律濱位於西太平洋台風帶,平均每年遭受20場台風或熱帶風暴侵襲。幾乎每到雨季,馬尼拉都會上演相似的“季節性水患”。“洪水氾濫”“城市癱瘓”“緊急疏散”彷彿已成為這座城市年復一年的陣痛。

在馬尼拉市區一條主街上,我試著淌水前行,有的地方水已沒過大腿。褐色雨水中漂浮著塑料袋、泡沫飯盒和斷裂樹枝,街道幾乎看不出原貌。幾個孩子在水中赤身嬉戲,他們早已習慣將“雨季”當作不用去學校的“遊戲季”。

遠處的低窪棚戶區,無數家庭正匆忙打包逃離,尋找臨時庇護所。

在這座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許多地區的排水管網老舊,涵洞和溝渠常年淤塞,加上大量違章建築沿水道而建,一場大雨就可能讓整座城市陷入癱瘓。

早在2021年菲律濱審計署就指出,馬尼拉都會發展署防洪項目預算使用率偏低,多個排水泵站維修滯後、工程進展緩慢。本地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刊發社論,批評城市建設“雷聲大雨點小”。“每年都淹,每年都喊治水”已成為民眾苦笑中的無奈。

事實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困境,並非菲律濱獨有,而是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難題——如何在財政受限、人口快速增長與氣候變遷等多重挑戰中,平衡發展、韌性與公平。

這讓我想起在瑞士日內瓦常駐時常聽到的一句話——“發展是最大的人權”。這句話常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被一些西方國家人士質疑,甚至被譏諷為“空洞的政治口號”。如今,在馬尼拉的洪水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分量。

菲律濱總統馬科斯將於7月28日發表國情咨文。據總統府透露,應對氣候危機將成為講話重點之一。

但在我的鄰居、年近50的菲律濱建築工程師馬克·雷耶斯看來,馬尼拉“有雨即災”不能僅僅歸因于氣候,其背後涉及更深層的政治決心與長期規劃問題,“我們更關心的不是那些鼓舞人心的言辭,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